培育未来产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如今,中国正在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如何培育?哪些短板急需补齐?CCTV4《两会我关心》,走进大科学装置和东莞企业,倾听代表委员和企业畅谈如何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处于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没有成熟的技术路径可以依赖,只能靠从0到1的原始创新。那么中国如何补上技术底座不牢等短板呢?”总台央视记者宋达说。
“对于一个‘超级显微镜’来讲,我们是要观测这样一个微观结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与电子学团队负责人孙志嘉表示。
散裂中子源为不少国际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平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多个大科学装置,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孙志嘉希望这些“国之重器”能够提升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效能。
孙志嘉表示,一个技术在最后形成产业爆发之前,有很长时期的技术成本。这些技术成本,被孙志嘉理解为应该是由国家重大任务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做建制化研究。
“前沿的产业其实我觉得更多要用‘投入’的思维去看,在打基础的时候有时候是短期看不到回报的。怎么样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产业,所以国家提出‘耐心资本’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全国人大代表吴丰礼说。
东莞触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树斌说:“我们做AI(人工智能)芯片这个产业链一定是全产业链的布局以及支持,而且是要齐头并进。因为哪一环慢了,整条产业链都跑不通。每一条产业链都必须打通,每一环都必须自主可控。”
具体而言,代表委员和业界都为中国近年加快布局基础研究点赞,并期待今年两会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助力中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