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第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行,3700位市民在科研人员带领下,参观全新开放的科普展厅,听取精彩科学讲座,并走进环形加速器中央控制室、靶站大厅等重要设施,共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社会公众参与热情高涨
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魅力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
“国之重器”时隔两年再次开放线下参观,激起了社会公众的浓厚兴趣。活动报名通知发布后,不到半天时间参观名额就已全部报满。13日早8点刚过,从各地赶来的市民群众就已经有序进场,会场内很快座无虚席。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完成了1000多项用户实验,包括为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诸多重要领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包括大型的工程部件服役检测、新能源电池的原位检测、药物机理研究、拓扑材料等等。”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在开幕式上表示,好奇心是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希望公众科学日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探索未知的热情,在工作生活中实现自我、贡献社会、乃至造福人类。
活动期间,中国散裂中子源许多科学家们化身“导游”,在各个参观点为观众讲解科学知识,指引观众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为了让观众不虚此行,不少科研人员都精心准备了讲解稿,提炼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散裂中子源的作用和运行原理。
“中国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多项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在刚刚建成首次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厅,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黄蔚玲向观众们介绍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成果。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等比例缩小的加速器等装置模型,体验互动展示设施,还可以了解到中科院高能所在全国多地建设的其他大科学装置。
“平日里,质子束就在我们脚下十几米的地方以接近光的速度‘飞跑’。”在环形加速器中央控制室,中国散裂中子源高级工程师王鹏程介绍道,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就是监测和保障加速器稳定运行,通过观察质子束流的参数,及时纠正偏差,让质子束流更稳定,从而让下游靶站获得高品质的中子束流。
为什么要建设多条谱仪?在色彩斑斓的靶站大厅,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左太森向观众介绍道:“每条谱仪只能看到物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中较窄的一个范围,而且有的谱仪用户需求大,需要建设多台才能满足研究需求,加之谱仪的结构不一样,导致样品环境受到限制,所以需要建设多样化的谱仪让它们‘做专业的事’。”
在多功能反射谱仪前,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王黎明向观众展示了实际放入装置进行检测的锂电池材料、纳米级的磁性薄膜、可涂抹的有机光伏材料样品,讲解了样品检测中通过测量中子散射的方向及其能量和动能的变化,从而精准的反推出物质结构的过程。面对一个个未曾见过甚至听说过的在研新材料,不少市民纷纷感叹收获颇丰。
与科学家面对面
充分领略科学世界的奥妙
除了现场探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组成装置,当天,入园的观众还有机会聆听五场与散裂中子源相关的科普报告,来自中科院高能所、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科研经历,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历程、发挥的作用和未来发展,中子在量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作用,如何用中子探索微观世界,科学数据与高能物理科研活动等,让在场的两百多位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少观众主动举手与专家互动。
“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类仪器都做得很精密。高中我就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今天听完科普讲解后,对原子、中子、质子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方权首次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直言“国之重器”让他倍感震撼。
“一路参观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治疗肿瘤的BNCT装置,目前社会上癌症患者非常多,这项技术可以提高癌症治疗的精度和效率,造福社会,我也体会到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刘先生此次跟随松山湖中部片区党委组织的“周六科普团”前来参观,他表示,这次行程让他进一步理解了大科学装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