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院士力量,“点睛”科技创新。4月19日至21日,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东莞市政府与广东院士联合会举办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即将举办,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目前已吸引包括近60名院士专家在内的国内相关领域数百名科技工作者确认参会,成为近期国内科学界关注的热点。
改革开放45年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吸引并培育了数以百万计的产业技术人才,厚实制造业这一重要家底。如今新一轮科技浪潮来袭,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接力棒传递而下,满怀抱负的东莞,又一次勇立潮头,以松山湖科学会议等一场场重量级科学盛会,奏响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强音。
作为国内学术品牌活动的后起之秀,松山湖科学会议何以吸引众星云集?这一顶级科学盛宴的背后,又蕴含着这座“双万”城市的哪些殷切期待?
制造业之都的新面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对此,东莞是有着深刻认识和清醒自觉的。近年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有意识地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与布局,并呈现逐渐加速态势。
2001年,承载着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再造一个东莞”的梦想,松山湖腾空出世。22年间,松山湖完成了从科技产业园区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进化,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创新节点。
尤其是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此全力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时至今日,东莞已建成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当前正积极布局南方先进光源等更多大科学装置,为更多源头创新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条件。
此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创新型、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也在不断夯实和拓展东莞的基础研究能力。
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制造基础、日渐成熟的创新生态……成为了吸引全国院士专家不远千里,来到大湾区参加科学会议的重要原因。
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光在首届科学会议期间曾表达的,东莞不仅有松山湖这样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的雄心壮志。“让我对东莞有了新认识,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可以说,“这里的空气充满科学味道”,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松山湖看得见摸得着的体感指标,也成为东莞举办科学会议的“硬核”基础。
东莞制造的新命题
近年来,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不懈追求,激发了东莞这座城市的惊人潜力。
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截至2022年,东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能力排名中名列第19位,跃居全省第三;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R&D投入强度达4%,稳居全省第二,“东莞智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东莞制造”的迭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专注。高规格、高标准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实际也是一项别具意味的布局。
就像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曾提及的,科学会议的举办,是东莞关于科技创新的新举措。“科学会议让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企业代表聚在一起,有望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益处。”
举办一场科学盛会,借力“最强大脑”,催生创新驱动、换道领跑的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制造业从智造迈向创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新做法------这可能正是东莞举办科学会议的深层思考。
“松山湖科学会议要结合核心优势,将科技与旺盛的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首届科学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军就曾表示,松山湖科学会议将是增加多学科交流接触的好机会,在促进消除学科误解、深度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与首届科学会议不同,2023年,松山湖科学会议挑选了“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究其原因,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是当前国际重要科技前沿,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意义重大,而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已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2022年,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已达996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应用软件开发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速约6.8倍;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速约2.2倍。
不仅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用心思索,更是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迫切追求。东莞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力图通过一场高端科学会议激活东莞创新创造的一江春水。
创新之城的新名片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深入,高层次人才在松山湖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沿着时间回溯,这两年,高水平学术会议已成为松山湖搭平台、献良策、引人才的惯常做法。松山湖科学城持续多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松山湖数学论坛等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活动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科学氛围愈加浓郁。
或许有人不解,一个仅仅持续数天的活动怎么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有着他的观点。“比如,过去的院士峰会在一个地方举办一年,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连续几年在东莞举办下来,东莞特别是松山湖科学城在广大院士专家中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科学会议活动或许不能让城市“永久”成为科学聚集地,却能让城市“短暂”地聚集大量科学家。何镜堂表示,通过院士峰会,院士们带来的是团队、成果和智慧,还有企业家,这些资源为东莞的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峰会是几天时间,但院企对接是常态化的。”
从松山湖本身出发,松山湖科学会议有望成为一个支点,将科学家互动的溢出效应发挥到极致,为外界认识了解东莞、松山湖打开了另一扇窗,撬动城市的名气与创新力。
“科学城发展得如何,主要看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全面启动建设,需要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参与其中,松山湖科学会议的举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
如今,在“后疫情”时代,松山湖科学会议时隔一年多再次举办,在此特殊的时刻举行,尤有不一般的信号。与会嘉宾也渴望在自由的学术讨论中共享智慧,凝聚松山湖共识。
在院士专家、政企代表的满满期待中,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已然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