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等在不同场合,分别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及优化大科学装置布局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唱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田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田刚院士会上作了题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发言,全文如下: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共二十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国之命脉,重在人才。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规模上、结构上,还是质量上仍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总体要求。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等背景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体系结构、评价机制和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此,建议:
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合理衔接、不同层次学校贯通培养、教育领域内外协同育人,构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特别是贯通培养具有连贯性和周期长等特征,更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规律。应注重发挥本科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优势,探索在部分学科实行本硕、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引育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头部科技企业合作,或者独立建立若干基础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中心,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高校在全球人才市场上配置优质人才资源,着力引进享有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创新潜力的青年才俊。相关部门打破壁垒、共享资源,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降低申请“中国绿卡”年龄、居住时长等门槛,逐步扩大申请人类型。
三、建立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相符合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一些国外大学排行榜成为我国高校竞逐的“标杆”,很多高校为追求更高排名,注重“生产论文”而忽视实际贡献。应尽快组建跨部门专家团队,建立中国特色大学权威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体现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导向,既为国家决定资源投入、评估办学效益提供依据,也能满足社会在评聘人才、岗位招聘、高考择校等方面的需求。应按不同大学的办学定位设计分类评价体系,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以引导高校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比如研究型高校,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成效为主;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为主;职业技能型高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开发的成效为主。
四、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政府行政监管与大学自主办学边界,明确规定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范围,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建设,依法依规办学。完善高校招生、教学、评估、投入等相关政策体系,赋权高校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点,自主管理教师编制、调节教师职称职级比例结构,自主决定教师聘任及确定薪酬分配等,以充分释放高校办学的生机活力,激发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孙志嘉:“十年磨一剑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作为一名“理工男”,埋头做科研是我的工作常态。今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与来自各地的委员共商国是、交流观点,我深受启发,也感受到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的重大责任。
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这使我更加确信自己投身基础研究是正确的选择,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科学前沿的信心决心。
我的科研生涯始终与大科学装置相伴:1996年,我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2000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博士后期间,我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工程。2007年,我离开北京,来到东莞大朗,加入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初来东莞并不适应,还记得当时项目周边仍是一片山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中青几代科学家共同奋战,克服了地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困难,共同铸造“国之重器”。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我与同事们一道负责中子探测器的研发。如果将散裂中子源比作观察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那么中子探测器就像是它的“眼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子谱仪的关键性能,对于充分发挥出大科学装置的性能十分重要。
我至今清楚记得,2017年11月,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一次中子束调试中,我们自主研发的闪烁体中子探测器顺利达到了预期指标,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通过努力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建成运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5年来,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带着课题来到东莞,他们不用再向国外大科学装置申请机时,体会到了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前沿研究的便利。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出生在东北,求学在合肥和北京,如今已在东莞扎根,在这里邂逅了爱情,也打开了科研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聚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相信,立足广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家大有可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