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召开,向全社会释放了快马加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坚持制造业当家、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关键词在会上被多次提及。
作为最早落地珠三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运行,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1月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日前成功出束,开始带束调试。该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将为解决材料与装备制造高技术领域的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科技筑基,创新铸魂。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加速建设聚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高校学府提速“落子”,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近年来,在松山湖科学城90.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规划面积上,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布局,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的雏形已初步显现,推动松山湖区域创新能力持续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如今,随着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的政策,明确支持东莞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和转化主阵地,为东莞、松山湖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送上“大礼包”。
今日的松山湖,犹如一艘驶向未来的方舟,正朝着“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和转化主阵地”目标奋楫前行,以更坚定的自信、更厚重的底蕴,迈向科技创新的更辽阔领域。
01
构筑创新硬核实力
推动关键领域实现领跑
去年年底,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在深圳举行。广东团展区内,“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体沙盘格外引人关注。着眼于东莞,沙盘上,中国散裂中子源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毗邻,现实中,二者也有着密切的联动合作。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基础研究则是催动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以来,注册用户超过3900人,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意义的原创成果。
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大装置、大平台的牵引带动下,构筑起松山湖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实现领跑。
“高端铜材制备技术及装备”“新型玻璃钢化加热炉”“可吸收人工骨”“仿生控冰冷冻保存材料项目”……在展区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项创新成果也集体闪亮登场,为相关领域带来了优选新材料。
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以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释放新活力。当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累计引进27个优秀团队,申请专利超400件,注册成立40家产业化公司。
1月11日,从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目前,二期工程项目正在加快开展初步设计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当前,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预计今年招生。
02
强化“从0到1”突破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一座“悬空”于地面房间,身处其中,可以听到自己“心跳”声音……在东莞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全消声实验室内,湾区声学实验室负责人恽毅正在测试分析不同款式耳机的降噪能力。
去年,东莞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由中科院声学所、中国声学协会在松山湖共建,松山湖音频实验室目前基本建成,已入驻中科傲科、惟声科技等4个团队。
“实验室将致力于深耕声学产业的团队孵化,为东莞声学企业研发的电声配件、电子产品提供缜密严谨的检验场所。” 恽毅表示,随着湾区声学实验室产业化持续推进,实验室有望成为松山湖声学产业发展的全新助燃剂。
东莞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是松山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集中侧影。近年来,松山湖吸引了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批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院加入,新型科研机构加速成为松山湖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带动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目前,松山湖与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在引领基础与应用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孵化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期,松山湖水域内,科研人员远程操控着多艘无人艇,在水面迂回前进、劈波斩浪。天空中,几架无人机自主识别无人艇的位置,并在同时运动的情况下,精准降落在无人艇上。
这些无人艇,由工研院孵化的企业——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豚智能”)研发。工研院牵头完成的自主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更一举斩获2021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东莞市近10年首次牵头获得该奖项。目前,小豚智能已晋升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小豚智能已成为松山湖推动科技创新从“顶天”走向“立地”的鲜活样本。当前,松山湖已经形成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低成本空间和标准化厂房等多层次、全生命周期成长载体,为创业孵化、发展壮大提供全链条成长空间。目前,松山湖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640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R&D投入强度达15.28%。
03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赋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月9日上午,台铃全球低碳出行研究院揭牌暨科技成果发布会在松山湖举办。台铃与华为牵引出台铃全球低碳出行研究院,落地松山湖开发者村,成为进驻松山湖开发者村的首位“村民”。
近年来,开发者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去年,东莞松山湖与华为云及相关企业代表联合发布“松山湖开发者村”。“松山湖开发者村”将充分发挥松山湖科学城的区域集聚效应,共建全球开发者创新中心“1号店”。
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松山湖开发者村”的启动,松山湖数字经济发展有望迈向新阶段。“松山湖开发者村”将不只是一条村,而将成为支撑松山湖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创新云生态,赋能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开放的创新生态、浓厚的创新氛围,更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一流研发机构、一流创新人才以及一流企业等创新力量汇聚,多元创新主体共同构筑起全链条“创新雨林”生态体系,为全球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创富最优生态。
目前,松山湖已推出“1+N”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以政策加法为“创新雨林”带来更多“源头活水”,让创新为城市铸魂。
其中,《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明确,将着重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其中,产业化投资额度超过3000万元(剔除土地投入和各项财政补贴),最高资助500万元,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架起一座“铁索桥”。
“将来东莞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科技的突破,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更加凸显,需要依托于强大的科研支撑,唯有如此,东莞制造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高端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政策“源头活水”浇灌,让产业之花加速绽放。目前,一大批上下游科技型企业在松山湖加速崛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国内首个轮足型机器人,位处松山湖高新区内的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刑天”结合了传统轮式AGV和多足式机器人两者特性,即使路面陡峭崎岖,也能平稳灵活运送一个体重小于100公斤的成年人。来东莞发展两年,本末科技的直驱关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泛机器人行业。2022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松山湖2022年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646.04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1名,同比增长5.7%,增速位居全市第3名,实体经济提速向高端“智造”跃升,凸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