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022年创新东莞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由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四家单位共同申报的“有色合金真空净化一体化成形技术及应用”项目位列一等奖。
这也是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简称“挑战赛”)举办三年以来,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全球征集解决方案、专家“揭榜挂帅”……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平台,自2020年举办以来,已为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建立了良好的对接机制。第七届赛事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吸引了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积极响应。
“挑战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既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能帮助团队了解市场需求,更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的应用化以及普及化,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作为本次“揭榜”创新团队负责人之一,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表示。
01
聚焦行业痛点
揭榜合力寻求“最优解”
今年,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首次将征集范围扩大至东莞全市,经过产业调研、资料搜寻、企业访谈和现场交流等工作环节,共挖掘了来自150家企业的268条企业技术需求,并公开发布165条需求。
经梳理发现,本届挑战赛的技术需求主要集中于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重点聚焦行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共性、前瞻性技术难题。
例如,东莞市常正管道燃气公司提出,希望通过发布“英雄帖”,实现长距离埋地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开发。据介绍,城市下所埋燃气管道,有些穿越国省道、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河流等。如需要检测,基本都要开挖后采用常规方法检测,要么管道有微漏而通过监测环境中的燃气浓度进行缺陷定位。前者不仅工期长而施工难度大,且影响道路交通的正常通行,社会影响大;后者则是后知后觉处理,还可能引起安全事故。
“这是一个行业共性问题,关系到城市燃气安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加强科学技术、信息管理,从而增强企业发展的硬实力。需求发布后,中北大学潘宏侠团队、西安理工大学陈文革团队、东莞理工学院马宏伟团队等,均积极响应并提交了解决方案。“期待能通过挑战赛与专家团队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新机遇。”他说。
同样聚焦能源发展,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根据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关于充电桩建设任务的要求,到2030年“车桩比”要达到2:1。为此,广东中德电缆有限公司在本次挑战赛中提出,希望寻找大功率充电桩用高导热长寿命材料开发与应用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现有充电桩线材由于自身结构和重量的制约,充电功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加上线材长期暴露于户外,市场对其可靠性和长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经过前期对接,当前已有来自宁波新昱稀材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创新团队提出了解决方案。
02
紧扣市场需求
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往往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挑战赛的举办,无疑让不少科研团队少走了“弯路”。
今年10月公布的2022年创新东莞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四家单位共同申报的“有色合金真空净化一体化成形技术及应用”项目位列一等奖。这一成果的背后,与挑战赛关联密切。
早在2020年,宜安科技通过挑战赛提出了“高强高导压铸铝合金”的技术需求,并最终与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员付莹及其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简称“轻元素团队”)开展合作,确定了分别适用于大型汽车零配件、滤波器、散热器等一些产品的材料方案和压铸工艺参数。
“这些产品正是近年来我们面向汽车、通讯两大领域所开发的重点产品,产品性能的提升、加上生产成本的管控,使得公司在这两大应用领域形成了优质的客户口碑、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订单。”宜安科技副总经理兼科研总监李卫荣表示。
“跟宜安科技合作之前,我们也没想到技术可以应用在这个领域。如今,相关技术水平提高了,还通过团队的产业化公司进一步推广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表示。此外,轻元素团队还与宜安科技进一步合作,联合东莞理工学院,三方共建了“广东省功构一体化轻金属材料先进成形企业重点实验室”。
对于今年的挑战赛,付莹也表示充满了期待,并已结合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所提出的“超低损耗石墨烯铜导体研发”需求,提交了新的技术需求解决方案。“通过挑战赛‘揭榜挂帅’,可以让团队更加深入了解了市场需求、行业痛点,有助于打开科研思路,指引团队前进的方向。”付莹表示。
因为挑战赛,打响了知名度的创新团队并不少见。正如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是省内信息大类中唯一的A+学院,但在2020年以前,学院创新团队成果推广困难不少。后来因为挑战赛与广东中睿智能科技公司达成合作,针对显示大屏面板模组自动检测的需求,研制出了测试机,目前已实现了销售。
“以前都是我们找企业,现在都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该学院副院长徐维超谈到,通过参加挑战赛,团队已与多个国内知名厂家进行协同和合作研发,促进技术提高的同时,还获得了广东省发明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无论在基础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我们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的进展。”他说。
03
系列政策支持
强化创新链供给能力
创新,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年是挑战赛落户松山湖的第三年,赛事升级后,更加凸显松山湖科学城作为东莞科技创新引擎的带动作用。
根据安排,本届挑战赛将为现场赛的路演团队设置现金奖励,每项技术难题设立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最高奖励6万元。同时,现场促成供需双方达成技术合作意向的,组委会也将对竞争获胜并签订合作协议者进行现金奖励。
对于成果对接落地松山湖的相关项目,组委会将根据东莞及松山湖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科技政策进行奖励扶持;并从支持个人、支持团队、扶持企业、支持创业共四个纬度上,专门定制了配套奖励措施。其中,对需求发布企业引进的“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诺奖获得者、领军科学家等战略科学家团队,并在莞独立创办企业或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孵化公司的,可对立项引进的用人单位可给予5000万元到1.5亿元的经费资助。
挑战赛的系列举措,仅是近年来松山湖努力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氛围的缩影。自2020年7月以来,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加速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体系,大批重大科技项目、产业项目汇聚而来。此外,还有系列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接连举办、系列政策“大礼包”强力加持等,厚植创新土壤。
例如,无论是近日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全球总决赛再次走进松山湖,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连续多年举办,还是松山湖科学会议、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等高水平创新活动的创办,松山湖始终扭住“创新”的牛鼻子,吸引更多高端资源要素。
如今,除了源头创新上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还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政策支持上,自去年以来,《东莞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办法》等7份科技政策出台实施,更是围绕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