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基层治理如何“治”?充分释放十万人才创造力
- 2022-10-31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创新看松湖”相信不少人听说过这句话,现在它已不仅仅形容松山湖的科创,在基层治理方面,松山湖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
近年来,松山湖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人才和居民快速集聚。然而,松山湖的行政架构跟一般的镇街、不少高新区不一样,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没有村(社区)基层力量。
当前的园区管理架构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社会治理的局面,松山湖基层治理如何发力?尤其随着松山湖的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如何为园区赋能?人才高度集聚,他们的创造力如何释放?
松山湖作出积极探索,如早于2012年就在全市设立首个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以党建引领。今年5月,松山湖行动再升级,成立了四大片区党委,将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向基层延伸,以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东莞全面提升末端执行力的当下,松山湖的四大片区党委的设置,将会为全市带去怎样的参考?南都、N视频《湾区会客厅》邀请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乐瑜,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陈晓运一同探讨,松山湖如何共建共治共享。
对话
人口、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带来新需求
南都:松山湖的基层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黄乐瑜: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不断推进,各类一流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园区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导致各方面情况难以及时掌握,一些管理和服务职能难以及时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松山湖党工委作为市委的派出工作机构,松山湖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没有村(社区)基层力量。近些年松山湖快速发展,园区拥有市场主体1.4万多家,企业、人才和居民快速集聚,园区管理架构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局面,尤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问题突出。
如存在触角不够灵敏,基层信息采集和矛盾隐患排查不充分不到位;底数不够清晰,不能全面掌握园区快速发展变化的总体情况;应对不够及时,矛盾隐患不能在基层及时调处消解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才能予以解决。
陈晓运:我认为,松山湖推进基层治理,有三方面需要考虑。
第一个,民生导向,随着企业、人才进驻,包括社会面的一些基础条件变化,民生需求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高水平的治理一定要跟上。
第二个,问题导向,随着各类群体企业主体的进驻,它所带来的一些管理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如何高效处理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一个关键。
第三个,政治的导向,松山湖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又是特殊的经济功能区,怎么样依托它本身的基础,探索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湾区特质、时代特征、东莞特点的道路,为其他地方带去借鉴,我觉得这也非常地关键。
四大片区党委模式 “新”在哪里?
南都:今年松山湖创新探索成立四大片区党委,能否承担其中的责任?
黄乐瑜:松山湖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念,创新治理新路径。我们将松山湖划分为四个片区进行区域化管理,片区作为管委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触角的延伸,依托基层党组织和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党工委领导、管委会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园区治理体系。
今年5月31日,我们举行了基层治理片区党委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成立了中部、北部、南部和生态园四个片区党委。各片区党委设委员9-11名,其中书记1名,由管委会领导班子兼任;副书记1名,由管委会中层干部担任;专职委员5名,通过内部报名遴选、组织安排等方式产生;兼职委员2-4名,从片区代表性企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和社会组织等单位物色;综合服务人员20名,目前已基本到位。
片区党委办公室设置在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与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二合一”运作。当前片区党委重点负责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高效服务、平安建设等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片区党委积极走访企业、小区、学校等,召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需求,通过落实职能部门下沉到片区的服务事项,切实为各类主体提供服务。
南都:四大片区党委这种模式,“新”在哪里?
黄乐瑜: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广泛动员园区机关、“两新”组织和教育系统的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会治理。
二是契合松山湖园区的特殊架构和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的各项机制体制高效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
三是坚持“条块结合”“平战结合”,梳理片区服务清单,将职能部门部分管理服务事项委托片区协助开展,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效能。
南都:有具体的案例吗?
黄乐瑜:以中部片区为例,该片区集中了园区3所高校,汇聚了园区三分之二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数量众多的优质科技研发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对此,中部片区党委专门设置科教人才服务办,提供科技服务、教育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和政务服务等。
在幸福花园住宅区,停车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民群众的难题。对此,中部片区党委联合物业管理公司,重新规划并划定停车位,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如何做到中国特色、湾区特质、时代特征跟东莞特点?
南都:陈教授如何看松山湖这次在基层治理的探索?
陈晓运:我觉得,松山湖片区党委探索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守正创新。“正”就是怎么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衔接起来,通过管委会片区党委跟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相互的结合,为服务老百姓的工作做好保障。“新”的领域,尽可能保持精简效能的导向,不专门增加编制人员,而是利用已有资源重新建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一个架构。这个是理念上、制度上、机制上都是一个重要创新。
按照原有设定执行下来,我们也看到了它的效果。体系健全了,服务的清单明确了,群众的诉求满足了,那么整个治理也就变得更好。
南都:松山湖可以如何进一步去深化?
陈晓运:我们刚才讲的松山湖治理探索,所兼具的那三个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应该来说是解决得非常好。未来在政治导向,把中国特色、湾区特质、时代特征跟东莞特点做得更实,我觉得可以做一个努力。
比如说,东莞特点就是市镇两级的体制,而松山湖是更加精简的一种体制。这种精简体制下,怎么样做出效能性、时效性、长效性,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
时代特征,松山湖有这么多的科技企业,如何让治理有科技含量,能够成为这个体系构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也是下一步可去探讨的方向。
社会协同,原先已纳入一些社会组织,一些居民群众;湾区特质的方面,未来我们会有越来越大量的来自于港澳的群体进入,怎么样把他们吸引过来,也作为重要参与者?那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第四个就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特色,在党建引领上再加强,将更多的居民群众吸收到我们的体制架构里面来,把组织服务管理再延伸到居民群 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他们的发展生活提供相关的保障。探索在有限的行政资源下面,拓展出来更加无限的服务供给,都是下一步可去努力的方向。
南都:有没有一些周边城市的基层治理经验可以分享?
陈晓运:比如说在横琴,它主要的一种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叫“物业城市”。把整个城市空间当做一个大物业来去运作,党委、政府购买企业的服务,企业用专业的运营去保障老百姓的需求,双方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横琴往市场化的方向做出了一些推动跟努力。前海社会治理的这一块工作,主要还是依托于原先属地南山、宝安等等来做出承接,它的行政主导的特色会更加凸显一点。横琴、前海、松山湖,不尽一致的探索做法,但是里面都有共同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关键中的关键。那么在这个共同点之外,你怎么样因地制宜,去找到自己合适的一个路径,既不突破现在的一些基本规范,但是又能够精简高效。
“两种人”组成社会治理核心
南都:“人”如何影响基层治理?
陈晓运: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任何治理工作的推进,首先就要考虑到人的因素,这里的“人”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治理服务供给的主体,包括干部队伍、社会组织,其他的市场力量。
第二方面,就是服务管理的这种对象——老百姓、企业。以老百姓为例,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结构都会影响需求诉求要求。同理,治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将一定程度上对高水平的治理造成直接影响。
黄乐瑜:片区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党工委把片区治理作为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平台,安排四位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兼任片区党委书记,选拔四名优秀青年干部到片区任职专职副书记,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基层锻炼,并新招录一批高素质应届毕业生,组建了四支综合素质优良、朝气蓬勃的片区干部队伍,增强基层末端执行力。
目前,四个片区党委已经运作了四个多月,在两次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园区50个机关党组织通过“双报到”行动积极支援片区工作,成为片区工作的后备军。园区200多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小区居民、志愿者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工作,凝聚坚固的“战疫共同体”。
释放近10万人才的创造力
南都:我们知道松山湖人才集聚度高,未来如何推动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黄乐瑜: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当前松山湖园区各类人才近10万名,在片区治理改革的新时期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经验见识。我们将通过成立共建议事会,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组建志愿服务力量等举措,充分调动园区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充分释放创造能量,最大限度增强园区发展活力,推动园区基层社会治理和科学城建设。
陈晓运:我认为,要制度先行。在制度上予以明确目标导向,明晰相关路径,资源配套,通过制度的明确,让大家更有这种确定性。
其次,也要有一些具体工作路径的打造,可以在几个方面去做出探索。第一个,要体系化,这么多的人才,他有自己的需求、激励导向,那么园区党组织怎么样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政府部门怎么样去发挥资源的引导作用,原社会组织怎么样去跟它形成一种协同的作用,它需要有一个体系的建构。
第二个方面,要有具体的平台支撑,如活动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发挥作用的平台,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共建议事会,园区有这么多的公共空间,是不是可以安排给他们一个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更多元、更时尚、更具有科技含量。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是要有项目化的跟进,就是你要给他们一些具体的项目活动,让他们觉得通过开展一些具体活动跟项目,能够把目标落深落实落细。通过一些项目的带动,也可以激发更多的人来去参与到松山湖的治理里面来。
打造“最美”IP 提升城市“战斗力”
南都:松山湖正在打造的“最美松湖人”这个IP,对于园区的基层治理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黄乐瑜:片区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配合。
而“最美松湖人”这个IP项目,作为园区精神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能够塑造出为园区基层社会治理和科学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园区优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各自的领域内克难奋进、改革攻坚,推动基层末端执行力不断提升,对推动园区基层治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南都:在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我采访遇到的案例。采访对象是一位在莞培养名校研究生。她说,松山湖这里除了好山好水好机会之外,还有一个很感染她的,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后来她也报名成为园区志愿者,在今年3月疫情防控期间她志愿服务了100余小时。我是从这个案例当中,感受到了园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
陈晓运:高水平的治理首先促进了高质量的发展,最后带动的是高层次的共享。东莞怎么样去实现千万人口跟城市共生共荣,不仅仅要有平安有秩序,而且要有参与有活力。
“最美松湖人”IP打造,就是朝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朝着建设“活力之城”这一方面去做出的重要努力。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的创新,给他们提供名分、平台、资源,让他们知道我不是这里的一个过客,而是这个地方的主人,这样子的话会使得城市的整个凝聚力、战斗力、生产力极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