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21年,松山湖从一片荒芜之地出发,完成了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三级跳。
过去十年间,松山湖始终将共享发展成果、保障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高质量、高标准、高颜值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文体等民生工程。一系列在民生领域的大手笔改革,推动松山湖加速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
进入新征程,松山湖正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牵引,多种维度做好“科学+城”的新文章,打造适合科学家、适合科技创新、富有生机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塑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锻造高端人才汇聚的“磁力场”
漫步松山湖,满目绿意醉人;走街串巷,处处明亮整洁;两百多公里生态绿道,串联起城市滨湖公共空间美景……
翻看城市发展史,21年间,松山湖始终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发展理念,在东莞腹部留下一片诗意山水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生态文明与科技力量并行的“生态绿洲”。
近年来,松山湖实现由“园”到“城”的精彩蝶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起步成势,对各类优质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越发显著。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松山湖共拥有就业人口19.57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
随着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加速涌入,对松山湖城市配套提出了更高需求。
2020年以来,在全力推进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松山湖着力优化集学术、社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力图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环境和高端人才“磁力场”。
作为松山湖对标国际一流创新模式,投入建设的创新创业多功能“综合体”——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运营近两年以来,在公共配套、人才汇聚、产业集群、投融促资等方面均取得大幅提升,逐步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创富的首选地。
目前,社区进驻新型研发机构12家、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实现使用共享,超过500家科技企业在社区蓬勃发展。就在今年7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2022年度专题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将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社区和大湾区创新创业首选地。
对松山湖而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绝非“速度游戏”,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这在城市配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9月24日,承载东莞松山湖众多“湖里人”期待的松山湖万象汇正式开业,迎来大批市民到场打卡。
作为松山湖规模最大、定位最高、业态最全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万象汇开业后,将与松山湖万科生活广场、滨湖万科里、佳纷天地等已有商业配套“串珠成链”,串联起松山湖各片区优质商业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商业配套服务能力。
松月文化广场8月初奠基,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完成,松山湖科学公园于近期动工……随着科学城大开发、大建设持续推进,松山湖科学城高品质城市配套建设迎来丰收季,人文、科技、自然等元素在此相融交汇,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推动松山湖成为越来越多高端人才的“诗与远方”。
重点民生领域显著升级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问需于民,落脚于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是串联松山湖城市发展的主线脉络。尤其在过去十年,松山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生保障实现显著跃升。
9月28日,总投资约10.9亿元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一期项目主体结构迎来全面封顶。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待完成后将向教育部申请正式设立。
放大到松山湖教育的十年发展轴,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扩建,这是松山湖家长一个共同的感受:扩增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高水平、高标准筹备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十年间,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松山湖启动一批优质新校,如今已建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所,推动着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到家门口。在这张十年的教育答卷上,“高质量、高水平”始终是松山湖教育的主旋律。
不只是教育领域。近年来,松山湖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构建起完整的“一中心多站点”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社区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
就在今年6月,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奠基开工,建成后将是全市投资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多层次健康需求。
住房是民生之要。为满足人才“住有所居”的朴素期待,近年来,松山湖加快打造高层次人才社区,保障人才住房需求。一项项住房保障举措在“一砖一瓦”中落地见效,垒砌起人才“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美好愿景。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2025年内提供近1万套人才住房。
民生保障做得好不好,群众自有评判标准。2015年,为吸引第一批高管从深圳总部转战东莞,记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记忆科技”)总经理贾宗铭费了不少力气,提供安家费、允许莞深两地自由办公等政策能上尽上。但近几年来,贾宗铭明显感受到人才态度的转变。
“我们上个月招聘了100多名海归研发人员,他们全部主动落户东莞松山湖,真不是靠我们宣传拉过来的。”贾宗铭说。这些海归人员大多有来松山湖交流、生活的经历,松山湖低密度的建筑群、优美的湖光山色,似乎在许人一个细水长流的别致家园。
人才来了,他们的子女教育就成了一件大事。“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出的员工子女入学需求,政府基本都想办法满足了。”贾宗铭觉得,政府给予的人文关怀为企业留住人才帮了大忙,安心工作的员工也更容易对记忆、对松山湖产生归属感。
四大片区党委揭牌成立
将民生服务推到美好生活最前沿
生活垃圾怎么分类,小区停车怎么规范,疫情防控如何落实……居民有事找谁?能不能快速解决?这些都是社会治理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松山湖由园到城步伐加快,新的发展形势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与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基层治理能力,成为松山湖日益紧迫的现实课题。
管好社区民生“小事”,就是科学城建设“大事”。就在今年5月,松山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举措,将辖区范围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生态园4个片区进行区域化管理,探索“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条块结合、社会参与、和谐共建”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党建引领托底建起基层治理“连心桥”,推动科学城基层治理建设优化。
目前,松山湖近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已下沉片区一线,片区党委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中。
今年8月,南部片区党委接到松山湖莞美学校反映,环湖路校门处围闭施工,破坏路基路面,严重影响学校师生开学返校。
得知情况后,南部片区党委迅速派遣工作组前往现场进行勘察了解情况,并组织相关单位召开现场会议,倒排时间表现场整改,最终协调解决了矛盾诉求,为莞美学校师生解决了开学出行问题。
这是松山湖发挥“片区党委抓统筹,职能部门管业务”基层治理模式效能,将服务、管理力量送到居民身边的缩影。通过推动片区党委与阳光雨服务中心“二合一”运作,四大片区正成为松山湖最接近群众的服务单元,与引领松山湖发展最具活力的细胞。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多元诉求,不可能仅依靠片区党委“单打独斗”,更需要凝聚各方合力。
今年6月,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发布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诚邀市民、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来,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携手共建松山湖家园。
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将服务推进到最前沿,松山湖正加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科学城基层社会治理的“松山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