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岭湿地公园的“水下森林”到溪流背坡村的欧式建筑群落,从水平村的漫山荔枝林到巍峨山的八千亩红花油茶林……城野互联,城湖相生,整个松山湖就是一座“大公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城市美则生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态定力,守护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步加快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以松山湖为核心的环境生态圈,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一座坚持绿色发展的湾区创新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过去十年,集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多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的松山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科技共山水一色”发展坚守,成就了一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也精彩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内涵。
山水、城市与风景相互融合
耕耘公园城市吸引“八方凤凰”
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270公里的生态绿道......一流的生态环境、低密度的特色城市风貌,成为松山湖吸引高端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永葆城市魅力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被热议的生态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等理论,无不寄托着人类的城市理想。从纽约中央公园到伦敦海德公园,从东京上野公园到巴黎布劳涅森林……放眼世界,国际大都市纷纷将生态建设作为保持自身影响力的密码。
过去,人们羡慕苹果、谷歌、微软等西方企业员工能够在花园一般的环境中办公;如今,依托松山湖良好的生态底子,松山湖正在以堪比花园的环境吸引“八方凤凰”,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了在景区中工作的美好愿望。
赵金奎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早上6时,迎着晨风朝阳,他便沿湖骑行运动,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
对于像赵金奎这样的科研人员而言,松山湖环境清净、风景优美,他们在这里既能专心做研究,还能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做科研光靠冥思苦想也不行,参加业余活动也能激发我们的思路,放松之后可以更好地工作。”赵金奎说。
十年间,松山湖在建设规划中始终将“生态”赋予了极高的位置。通过打造多级公园体系,构建起疏密有致、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形成山水、城市与风景相互融合的优美格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认为,松山湖建筑集群设计是东莞城市规划史上的新里程碑,甚至创造了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没有先例的开放平台。
如今的东莞正在按照“把城市建在公园里,把森林搬进城市来”的理念,将松山湖打造成有颜值、有品位、有文化、有温度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典范,让松山湖成为一座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座品质上与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城市。
“双碳”激活发展新动能
多家企业纷纷掘金绿色产业
集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松山湖,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将绿色发展篆刻进了科技创新的骨子里,推动诸多创新创业者成为绿色发展领域的探索者乃至引领者。
9月28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为重点,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看到这个消息,已经在松山湖坚守10年的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感慨:“如逸动的愿景,用绿色智能科技,赋能人类与水上环境的新连接。”
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潘宗良,在创业导师李泽湘创立的“3126实验室”里,与3名同学一起动手研发了逸动科技的第一款产品——电动船外机的原型机。如今,电动船外机作为逸动科技丰富水上产品矩阵中的一员,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无论是在杭州西湖还是在澳大利亚珀斯的天鹅湖,人们都可以享受到逸动科技带来的安静、绿色的游船体验。
近几年来,绿色低碳已成为众多行业发展的新风向。在此背景下,松山湖企业也开始“掘金”储能万亿规模风口。
“经过3年研发,公司最新一款具有并机扩容,超级快充领先技术的便携式储能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即将推向市场,主打欧美市场。”在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的办公室里,东莞市华锦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锦技术”)CEO贾洪彬表示,公司构建完整闭环的储能技术价值链,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均可实现自主可控,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
华锦技术是由国内国际电源及控制领域从事多年研发、营销和生产工作的多名专业人士共同创建,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储能科技公司。目前,企业构建了完整闭环的储能技术价值链,从工业设计、结构、软硬件及电芯的开发均可自主完成。
日拱一卒,必有所成。在众多企业的齐心协力下,近年来,松山湖不仅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填补了东莞绿色产业和循环化改造方面的空白,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基因
高品质生活配套皆穿“绿衣”
202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建设主体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让东莞首次在科创领域跻身国家级平台,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竞合,这也给松山湖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始终延续“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各类人才提供集学术、社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让发展更有温度。
目前,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已完成,如今这里风景秀丽,游人如织。
通湖礼廊景观提升项目以中心以核心滨湖公共空间为载体,通湖礼廊、公园之径、滨湖岸线等为重点,推进多层次特色慢行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构建,从而使场地空间从原本单一的市政通道,通过景观改造成为集形象展示、市民生活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与通湖礼廊隔湖相望,数公里外的松山湖科学公园也将在近期动工,将聚焦包括海内外科学家在内的高端人才需求,打造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最为精彩之地”。
项目总用地98.25公顷投资估算约3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拟打造为一座具有生态保育、科学展示、山林休闲、健康康养、滨水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
以“自然+科学+艺术”总定位,以修复生态价值为导向,打造具有生态保育、科学展示、山林休闲、健康康养、滨水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松山湖科学公园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周边公共绿地功能单一、现有配套设施不完善、户外活动场所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科学城高品质城市配套,吸引更多人才驻足停留,并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活力空间。
为奋力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不断提升园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2022年以来,松山湖还在争取推进一批、完成一批、谋划一批碧道项目。经过半年多时间,松山湖完成环库段碧道改造提升工程,松木山水碧道启动建设,同时2023年碧道项目正在提前谋划,全力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画卷,美化、改善人居环境。
未来,松山湖将持续打造巍峨山森林公园、环湖岸线、廊道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等多样化的公共开敞空间,形成高品质、高覆盖的生态绿地系统。随着发展理念注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基因,松山湖“越科技,越自然”的城市魅力将吸引更多科研人才、高层次人才到此逐梦“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