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松山湖1500万元专项资金已成功到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将今年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东莞市联合基金(下称“粤莞联合基金”)扩大至6000万元,进一步支撑园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每年1500万加强与省市联动
根据《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21年起,松山湖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扩大粤莞联合基金的规模,联合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共同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松山湖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省级科研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度,松山湖立项144项,同比增长35%;资助经费为3960万元,同比增长63%。其中,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分别占全市83%与80%。

今年的经费将重点围绕东莞市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需求,在生物与农业、人口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新能源、数理与交叉前沿等7大领域,支持各创新主体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目前,项目指南建议的征集工作已完成。
专项政策鼓励源头创新
除了每年出资扩大粤莞联合基金,《实施办法》还从设立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支持国际重大科技项目、奖励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奖励学术成果等方面,鼓励各创新主体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其中,根据《实施办法》,松山湖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开放课题,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研发与实验方法开发。

《实施办法》鼓励松山湖单位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评审符合要求的,按松山湖单位所获立项单位分配金额的1:1最高给予1000万元配套支持。
此外,支持松山湖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按照所获立项单位资助金额的10%,在项目验收通过后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
支持企业独立、联合或委托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每年评选择优补助不多于10家企业,按企业实际投入的20%,给予每家企业最高200万元补助。

支持松山湖单位在《Science》《Nature》《Cell》发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对松山湖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给予松山湖单位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每篇合计10万元奖励;对松山湖单位为第二或之后署名单位的论文,给予松山湖单位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每篇合计5万元奖励。
扩展阅读
松山湖作为东莞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当前,这里拥有全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已在新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同时,作为广东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局有前沿科学研究等四大核心板块,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此外,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及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等,也将为松山湖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