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会议大厦开幕。
会议期间,来自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各行业的400多名政协委员,围绕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共商东莞发展大计,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来自松山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多名代表,也积极运用提案形式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
东莞市政协常委、广东宏川集团董事长林海川
《关于化解镇村经济痼疾,重振东莞产业活力的建议》
林海川认为,镇村经济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产业空间形态破碎,用地效率低下;原有产业发展陷入困局,经济活力不断衰减;各镇街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土地权属复杂,难以集约高效利用。
针对目前的痼疾,林海川建议要着眼于产业前景,创新并完善“工改工”政策。应从市级层面调整土地开发制度,充分利用政策杠杆,着眼于东莞产业前景拟定镇村工业园区改造统筹规划,创新并完善政策配套,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同时简化审批环节或开设绿色审批通道,从而破解“工改工”困局。此外,要通过“工改工”和土地储备一盘棋规划,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
林海川提出,要重构产业空间,探索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一是对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编制一个拓展规划,打破此前分散格局,通过土地资源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从而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二是通过重新改造工业园区,加快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推动产城融合,探索高度集约化、精细化的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
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 王琦
《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领作用,推动东莞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推动人才工作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引人瞩目的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人才”一词被多次提及。
紧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王琦深知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将进一步提升东莞的基础研究条件与研究实力。为此,王琦在随后的东莞两会上提出建议: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称“基金”)引领作用,推动东莞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他建议,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本地的重点产业优势,一是挖掘申报资源,加强指导工作,提高申报质量;二是加大基金项目支持力度,对申请和立项基金进行奖励补助;三是组织对接和引进基金优秀成果,有效动员东莞企业、机构对接优秀基金单位和科学家,实现优秀基金成果在东莞的产业化。
市政协委员、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东莞理工学院支社主委 魏亚东
《关于打造东莞“世界中子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
《关于加快布局小型中子源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中子工厂”新名片的建议》
“过去我们认为像中国散裂中子源这种大科学装置产生的科技成果,可能与产业方面有一些距离,但随着整个国家、世界的科技进步,其副产品、技术等的价值已经逐渐辐射出来,其自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聚焦高端先进制造,魏亚东表示,中子源稀缺成为各国面临的问题,而小型化中子源因投入小、建设周期短、安全性能高、使用便捷等优点,又能满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应用需求,因此,发展小型中子源是全球范围抢占高科技制高点极其重要的举措。
魏亚东建议,东莞应紧抓时代机遇,加快推进中子源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世界中子科技领域”创新高地,并聚焦中子源科技及产业发展前沿与特色领域,加快布局先进小型中子源,与大型CSNS应用互补,打造世界级中子源产业集群与“世界中子工厂”新名片。
民建东莞市委会委员、松山湖支部主委 王倩茜
《关于构建人才住房体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议》
“东莞除了要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机会外,应从人才最关心关注的‘房子’着手,着力为人才解决安身安心的住房问题,才能形成人才竞争优势。”王倩茜建议,东莞应构建统一的人才住房体系,将商品房、人才住房、配建宿舍、公租房、酒店公寓、农民公寓等所有住房产品都纳入住房体系进行统筹规划,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建设人才住房的目的不仅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支撑全市产业发展。” 王倩茜建议,东莞可以设立全市人才安居工作的联席会议机制,并明确市住建局作为人才住房行政主管部门,各环节涉及到多部门的沟通协调,需要有高层级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推进。此外,她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为市属人才住房专营机构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