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局谋新篇①|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松山湖创新再出发
- 2021-12-06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20年来,松山湖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荔枝林水库,到科技产业园,再到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数次飞跃。
2021年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的开局之年。
面向新征程,松山湖在新赶考路上如何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即日起,《开新局谋新篇》专栏推出系列述评文章,从“五个坚持”切入,全面解码松山湖建园20年来以创新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及独特路径,探寻松山湖在改革创新再出发中如何开新局、谱新篇,为进一步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作出更大贡献,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接续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创新引擎支撑。敬请垂注!
惟进取也,故日新。
创新,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先锋态度。过去20年,松山湖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奋力开新局,从一片荒郊水库,到创新链条完善、重大创新成果涌现的世界级科创高地,实现了由“园”到“城”的飞跃。
百年变局风起云涌,唯有科学长青。埋首深山矢志为国“铸剑”,大科学装置点起燎原星火;寂寞山水未掩创业情怀,“拓荒牛”前赴后继开辟“创新雨林”。勇闯“无人区”,架起“铁索桥”,拆除“篱笆墙”,完成从研究到应用的三级跳。
春种秋收,弱冠之年的松山湖正迎来收获的时节。
然而,科技高峰从来只有攀登者,没有胜利者。面向下一个二十年,松山湖必须再次起航。站在新起点,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契机,瞄准世界科创最前沿,松山湖又踏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新世纪之初,东莞制造业规模急速扩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名城。但受到“三来一补”发展模式的束缚,发展中的弊端逐步显现,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也有被落下的危险。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转型突围迫在眉睫。
剑走偏锋,出奇制胜。东莞市委市政府主动求变,将目光投向松山湖这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希望打造一台拉动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创新引擎”,实现“再造一个新东莞”的宏伟目标。
作为广深港三座超级城市连线上的关键节点、最负盛名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城市东莞的腹地,松山湖一降生便站在聚光灯下。
2001年7月,东莞市第20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原则上同意筹备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11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02年1月,园区正式奠基。
奇兵出重围,巨笔绘新卷。在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未来之城轮廓初显便显露峥嵘。2002年,松山湖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犹如黑马,扬蹄欲奔。
华为松山湖基地以独特风格成为热门“打卡点”
此后,华为、生益科技、东阳光药业、新能源科技、宏川集团等一批日后的明星创新企业纷纷布局;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北大光电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落地,松山湖的创新骨架初步成型。
彼时彼刻,未来最大的变量正随着一辆小货车,在布满荔枝林的山坳间穿梭。从北京南下的中科院专家们,正为一项酝酿已久的大科学工程物色合适的场地。附近村民早上用来卖鱼的小货车,下午就成为他们调研的“专车”。
经过反复研究,这块背靠山地、面向高速公路的区域,刚好可以满足大科学装置建设近乎苛刻的要求。
散裂中子源
什么是“散裂中子源”?它是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是面向诸多前沿核心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谋划。
然而这一切对东莞人来说过于遥远。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才是这个制造业城市更为熟悉的逻辑。
但这一次,东莞抓住了机会。不论GDP产出,不论巨额投入,将散裂中子源及背后的一大批专家们留在了巍峨山下。这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松山湖精神催生的果实。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成为大湾区双创高地
一步先手棋,激发了一个新东莞。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成为了东莞创新能级提升的“入场券”。从技术到科学,从应用创新到源头创新,松山湖为未来闯关升级埋下了一颗种子。
此后,松山湖发展建设蹄疾步稳。2010年,成功获评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直到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年,实现了从“产业园”到“科学城”的华丽转身。
打好主动仗,构建新生态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从单枪匹马、灵光乍现,转变为体系作战的复杂工程。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高投入、长周期,每一个灵感孵化为成果,都需要精心培育、系统谋划、久久为功。
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是最利于创新成果萌发的土壤。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必须环环相扣交接好每一棒,才能顺利跑完“接力赛”。
中子源路沿线,世界级创新资源快速聚集
从广深之间最繁忙的交通动脉之一——G94珠三角环线高速,沿指示标转入中子源路,巍峨山映入眼帘。山脚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沿中子源路依次坐落。
于无声处,更起惊雷。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地下,十几米深处,质子束流经过加速,以0.92倍左右光速撞击重金属靶产生中子,以此为探针,将物质世界里隐藏最深的秘密传递出来。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作为国家已布局建设的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关键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说道。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瞄准国际材料研究最前沿
掌握材料,掌握未来。几百米之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作为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筹备之初就瞄准国际材料研究最前沿。
仅三年多时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吸引8位院士、4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9个前沿课题团队,成立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围绕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战略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搞科研)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我认为正是因为松山湖的政策和环境,这件事才有可能发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如此评价道。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不仅要培育‘苹果树’,还要打造‘苹果园’,源源不断向园区输送企业。”
富有活力的创新企业,就是张国军希望收获的“苹果”。从2008年初到东莞时的30多人,到如今的800多人,张国军的团队随着松山湖一道壮大。仅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就已经孵化企业上千家。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也在松山湖打造着独一无二的“科创梦工厂”。红透互联网的云鲸机器人,在这里完成了从创意到爆款产品的蜕变。
业界评价认为,松山湖科学城之外,几乎再难找到第二个在硬件孵化领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共孵化60多家公司,存活率达80%,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达15%,硬科技公司达100%。
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举办让更多人走近松山湖
科技龙头企业华为,已经与松山湖城市名片深度绑定。颇具欧洲风情的古堡建筑群与穿梭的复古小火车,成为微信朋友圈最受欢迎的标志性场景。
随着华为开发者大会的连续举办,“松山湖”开始更为国内外创客们所熟知。实际上,双方的联手远比外界看到的更久。多款旗舰型号的华为手机,就从华为南方工厂走向全球各地。
生益科技、记忆存储、赛微微电子......多如繁星的松山湖创新企业,低调背后也都有着稳立潮头的“杀手锏”。
早在松山湖开园不久,华为就已经布局松山湖
对标新一流,奋力开新局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环顾当下,城市与产业竞争进入新高度,以科技与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争夺进入白热化。北京、上海、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占据先发优势与雄厚基础,面向源头创新与前沿领域,快马加鞭;成渝、武汉、西安、苏州等新一线城市,集中优势资源重仓科技创新,大手笔推动科创新区建设,雄心勃勃。
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城市,才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20年后,松山湖再次面临同样的课题:改革、创新、再出发。
松山湖科学会议将打造国内一流科学会议品牌
“这里空气里都飘满科学的味道。”就在12月初,粤港澳院士峰会在松山湖科学城顺利举办,近50位国内外院士与上百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下,松山湖科学会议首秀亮相。会议对标香山科学会议等国内一流科学会议品牌,致力于成为前沿思维碰撞的顶级平台。
对标一流,于新时代的松山湖而言,是价值观,亦是方法论。
面向下一个二十年,更多的“先手棋”开始布局。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已经形成“四梁八柱”实施框架,向着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总目标迈进。
面向“十四五”,散裂中子源将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
一流装备产出一流成果。“十四五”期间,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在巍峨山下启动建设,形成国内外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大创新平台将加速建设。
与此同时,松山湖进一步夯实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打出一系列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组合拳;近期还将重点推进悦榕庄酒店、未来学校、科学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等标志性项目,以一流创新环境集聚、服务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大湾区一流的创新人才高地。
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四大目标,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松山湖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