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上,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播出“中国信心:蓄势发力新动能”特别策划,聚焦广东东莞,探寻东莞从“世界工厂”到新型科创城市的发展之路,探秘松山湖科学城迸发的科技创新活力,介绍东莞近年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成效。
节目中说,东莞曾经的“世界工厂”,当年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足见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但近些年,东莞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多重挑战,发展压力骤增,那东莞是如何破局的?又是怎样转型的?首先要从东莞瞄准的城市新定位说起:新型科创城市。
在2020年的7月份,国家批复同意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先行启动区定位于要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央视记者介绍道,松山湖原本只是东莞的一个天然水库,但今天它是东莞人眼中创新的心脏和发动机,因为松山湖的名字后面已经加多了三个字——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占据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几何中心。松山湖科学城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任,占地90.5平方公里,虽然不算太大,但这里聚集了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建成的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投资是超过了23亿元人民币。散裂中子源被形象地称作是超级显微镜,因为建设难度特别大,所以全球目前拥有这样装备的国家只有4个,而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超过50个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进驻这里,在材料领域寻求从0-1的突破。
在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松山湖科学城起步的水面无人驾驶公司,由首批入驻松山湖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2016年,公司创始人耿涛加入了工研院组建的“全自主无人艇团队”,在工研院提供的平台下,耿涛带领工程技术团队潜心研究水面无人驾驶核心功能部件。从创新团队起步,到成立产业化公司,当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水面无人驾驶研发企业,也是松山湖培育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节目还报道了松山湖对港澳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多种支持。来自香港的谢智衡,就是从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里走出来的科技企业。当时,已有10年核磁共振机器研发经验的谢智衡,瞄准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于2019年来到东莞创业。
作为港澳青年创业重点项目,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对谢智衡的项目进行孵化,基地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为其提供项目选址、政策解读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样板车间打样、业务对接等一条龙服务。在基地的帮助下,谢智衡的项目获得东莞市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1000万元融资额度,公司办公场地也搬迁至800平米的大办公室。目前,谢智衡正在计划在松山湖建立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
今天,松山湖聚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了75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制造和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高速发展。面向大湾区所需,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初步构建了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座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其实只是广东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根据来自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超过7.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