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蹄疾步稳,今年加速形成集中度与显示度
- 2022-12-28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12月27日,广州日报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各项目的进度进展进行全面报道。蹄疾步稳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迅速形成集中度与显示度。
松山湖畔,巍峨山下,五边形围楼建筑和白色现代建筑聚势成群,一座崭新的科创新城正呼之欲出!
又是一年“收官”之际,松山湖科学城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刷新“进度条”,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新园区到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相继建成投用,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建设先后实现全新突破。蹄疾步稳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迅速形成集中度与显示度。
随“城”而来,这里正加速汇聚更多顶尖创新资源,于多个学科与领域打造最优的创新创业创富生态,让松山湖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令人瞩目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并将支撑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原始创新能级又迎新起点
科学城的核心在于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这离不开大装置大平台的强力支撑,在这方面东莞“先行一步”,以“一盘棋”的方式正实现“从0到1”“从1到多”的跨越,整体布局堪称完美,今后这里将形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矩阵。
运行4年来,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在权威刊物发表了科研论文120余篇,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与之毗邻的科研平台——已投资约5.87亿元于今年建成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囊括综合实验楼、高精度测量厅、高频厅、X射线光学与探测技术厅等在内,建筑总面积共3.36万平方米。
目前850W@4.5K国产氦制冷机、垂直测试杜瓦,以及精密实验环境集成装置等关键设备陆续安装调试成功,标志着这一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从而为拟建的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制研究、核心设备测试,以及工程建设、开放运行等“先期”工作提供重要支撑。这亦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提升原始创新能级的又一新起点。
实际上,建成后有望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阿秒脉冲大科学装置同样“布局”中子源路附近。这一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规划用地140亩、总投资约15亿元,现今项目已完成场地详细勘察,计划2023年动工。整体将以阿秒时间分辨为突出特点,建设国际至先进的,波段、性能以及应用终端覆盖至全的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 届时有望极大地促进阿秒科学及先进激光技术的发展。如是松山湖科学城将“集齐”三大大科学城装置,这样的超前硬核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让东莞在全国地级中颇为罕见。
这一实验室探索材料边界
在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中子源路东侧,依山而建的五边形围楼建筑群显得甚为抢眼,这是今年竣工投用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新园区。其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分别为约17.5万平方米、12.68万平方米,总概算投资12.68亿元。主要包括实验楼、会议中心、综合楼、专家工作室、宿舍楼等24栋单体建筑。
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靠山融水的原则,传统围楼巧妙融入中国元素和当前高科技,尽可能为科学家们营造一个舒适舒畅的工作环境。即便在建筑材料上,也充分考虑到实验室本身定位优先选用新材料, 并用国内国际新技术、新工艺精心建设这一项目。即便是专家工作室也以接地气的方式命名为瓷屋、铜屋、氢屋、硅屋、碳屋……于细节方面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意在给专家们“一个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材料科学博物馆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相继亮相,今年6月实验室部分团队分批进驻这一新园区。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短短4年时间,就吸引7位院士、22个前沿课题团队,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42家产业化公司。在近期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中,该实验室牵头、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达11项。
两大高校建设取得全新突破
如何让人才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和松山湖高新区飞跃的最大动能,从而让人才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在松山湖的“棋局”上,东莞全面助力科研与产业交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精心打造可提供澎湃动能的“人才池”。
今年11月,作为广东省、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再传新进展,第二标段(产学研区)地下室首块顶板顺利完成浇筑,标志该项目“冲出地平线”。除标志性的“湾”建筑外,还有产学研楼、科研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面积13.77万平方米左右,计划年底前完成基础工程施工。实际上,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教学生活区)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计划今年底全部封顶、明年7月竣工。该校区主要建设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计划安排招收2000名研究生。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同样地处松山湖科学城内,整体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179.5亩,囊括教学、行政办公、产学研、体育馆等关键节点目标的主体结构今年9月底全面封顶,一期项目扩建工程也已展开,极具动感与科技感的图书馆有望明年底建成。二期用地344.4亩,相关建设即将启动,远期还预留用地200.5亩。整体以卓越的专业教育及研究型学府为定位,建成后计划招收学生6000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硕士研究生26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
在一次又一次刷新“松山湖速度”的同时,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自今年8月中旬动工以来,正如火如荼推进之中。其规划用地约206亩,首期总建筑面积23.35万平方米、投资额约16.34亿元。这是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点规划内容,将打造科创发展新引擎、工程教育新平台与国际合作新载体。
高标准打造“一谷一岛一廊”
目前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速”的背景下,相关土地整备工作也顺势“提速”,重点推进核心创新区一期、二期合计约6300亩土地整备,规划打造“一谷一岛一廊”(巍峨科学谷、桃源人才岛、象山创新廊),形成倒“T”字形空间结构。这里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要素集中布局的核心承载区,未来将进一步开发闲置空间,提升科学城城市品质。
其中的巍峨科学谷,位于巍峨山北麓,现已建成散裂中子源(一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全力推进散型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凸显大装置、大科研平台和大学的集聚效应,提高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
桃源人才岛位于滨湖南岸,已建成未来学校、滨湖万科里、华为人才社区,当前重点推进悦榕庄酒店、松山湖科学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等标志性项目,精心打造大湾区一流的创新人才高地。象山创新廊位于“背山面湖”通廊,周边已建成华为终端研发总部和华为5G实验室,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总部,布局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共享实验室、孵化器等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前沿创新成果加速向应用技术转化。
对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明确指出, 要把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的长远规划项目化、清单化、台账化,通过“傍科技大款”,建平台、优环境、聚人才、育产业,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其中党政人才队伍要有改革锐气、开放胸怀,对标先进区域,以最高标准谋划、执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东莞高质量发展引擎’是松山湖新的历史定位。”他强调,这既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也需要经济质量和经济总量的支撑,重点是通过创新驱动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建设宜研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科学城。
交通配套
构建半小时“出行圈”
本月初,随着挖掘机的轰鸣,松山湖科学大道建设红线范围内最后一栋主体建筑顺利开拆,至此该项目用地353.1亩全部完成征收与整备,即将移交施工作业面,用以建设连通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两大科学城的重要干道。在松山湖科学城“交通圈”,莞番高速三期松山湖段约42亩项目用地、环莞快速路三期松山湖段约191亩项目用地,均已完成项目用地征收工作并全面移交,目前正由建设单位加紧开展建设工作。
接下来,松山湖将继续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连接广深交通轨道,推动广深中轴城际、中南虎城际、佛穗莞城际等接入松山湖,逐步实现松山湖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广州黄埔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地高效互联互通,构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半小时出行圈。
医教配套
满足园区民众刚需
在民生领域,松山湖重点于满足园区民众医疗与教育刚需方面做足文章。
今年9月正式开学的松山湖未来学校,是全市第一所未来学校,作为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规划办学规模3600人。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未来该校将充分对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周边的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府、大企业等高端资源,深度研学实践、赋能学生成长。目前学校已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为公司、格力公司等20家单位达成课程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所,并规划建设松山湖第三小学与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大可有效满足各类人才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医疗配套完善方面,松山湖科学城也正加快布局。今年6月,总投资3.28亿元的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奠基开工,建成后将是全市投资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计划,松山湖还将重点加快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升级工程,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加快筹建公办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大力提升与科学城发展相匹配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着力构建“一中心多站点”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社区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
公园配套
生态与科技完美融合
与此同时,松山湖科学城在公园建设方面同样亮点纷呈。作为科学城重要组成部分的松山湖科学公园建设项目正加速推进,该科学公园规划总用地约为96.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约34.4万平方米,工程计划2023年9月份完工;二期近62.4万平方米,预计2023年12月完工,届时这一国际化滨水科学公园将成为科学城生态与科技完美融合的靓丽名片。目前一期核心部分的奠基石广场硬底化已全部完工,有望春节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规划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其先行启动区红花油茶森林公园已开工建设,未来将整体打造成松山湖科学城的生态景观门户。
松山湖中心区则以“绣花功夫”全面推进通湖礼廊景观提升项目,整体以通湖礼廊、公园之径、滨湖岸线等为重点,将原本单一的市政通道,升级成集形象展示、市民生活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目前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已然完成,二期位于沁园路,全长2.7公里、改造面积14.5万平方米,有望于明年3月竣工呈现。
住房配套
精筑优质人才生态圈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筑巢引凤方面,松山湖大手笔打造优质人才住房,用心用情构筑青年人才集聚“生态圈” 。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万套。
商业配套
城市品质更具气质
继佳纷天地、滨湖万科里之后,松山湖在商业配套完善方面今年翻开了全新篇章,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标杆项目和商业中心,从而让松山湖的城市品质更具气质。
松山湖万象汇地处北部片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儿童配套于一体,进驻精致品牌超300家,其中城市首进品牌超80家,这也是华润万象生活在东莞的第一个商业项目。
与其一路之隔,创意生活城更新改造项目由华侨城主导开发,这一松山湖松月文化广场项目今年8月初正式奠基,未来将规划建设展演中心、滨水街区商业、人才住宅等复合功能的产业服务综合体,打造东莞版“欢乐海岸”。
如是无缝接驳松山湖北站TOD交通枢纽的两大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推动这一区域打造成松山湖科学城综合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并辐射整个松山湖功能区。甚或成为比肩东莞中心城区的下一个“鸿福路口”。
与松山湖北部TOD超大型商圈规划不同,中部城市中心区的文化服务功能则更为凸显。根据城市规划,将依托轨道站点启动TOD与中心公园建设,布局科技体验馆、博物馆、演剧院、群艺馆、青少年宫、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未来将打造成集科技、生活、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区,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精神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