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华为为代表的深圳企业,近年来与东莞发生越来越多的互动。从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东莞以来,华为在过去的14年间,已经在松山湖园区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成为东莞的千亿级企业、超级纳税大户,也推动松山湖及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松山湖的“深圳效应”
除了临深片区镇街,与深圳联系最为紧密的还有松山湖。谈到松山湖与深圳,“华为”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8月9日至11日,超过1500个华为合作伙伴、超过5000位全球开发者都来到东莞,在松山湖参加这场华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发者大会。大会期间,华为自研操作系统“鸿蒙”正式对外发布,并将率先应用于智慧屏产品。搭载鸿蒙系统的智慧屏产品“荣耀屏”、全新EMUI系统、升级版麒麟芯片等华为最新自研成果,也在大会期间悉数亮相。
2018年,华为营收7212亿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费者业务达到3489亿元,占比48.4%,首次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其次是运营商业务为2940亿元,占比40.8%。东莞,正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平板)的重要基地。
松山湖能够成为华为在深圳之外的重要之选,除了完善的产业配套,距离也是左右选择的因素之一。松山湖距离坂田仅有50公里车程,成为其产业外溢转移的首选。
2018年7月,华为研发及其他部门的2700名员工,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8月11日,华为启动第二次搬迁,40辆八吨重的货车,排了60车次,才把5400名员工全部接到松山湖。
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为人”选择在东莞生活。华为效应正日益显现并在扩大。华为的到来还带来了一条产业链,包括软件及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硬件设计等,极大丰富东莞的产业生态圈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研发人员,进一步改变东莞人才结构。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莫安达介绍说,深圳企业进入东莞经历了三个比较集中的阶段。2002年开始,深圳首先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迁。到了2008年,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从2012年开始,深圳又出现了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外迁的端倪。
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华为、大疆、蓝思科技、康佳集团等知名深企纷纷在东莞布局,选择地均是松山湖、凤岗、塘厦等区域。而且,这批企业并非简单的生产功能的外扩,大部分企业搬迁更注重研发和市场的配套,且多为业内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