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从效率变革“方程式”看粤企转型升级 广东企业全球“突围战”
- 2018-10-22
- 来源: 松山湖管委会
- 发布机构: 松山湖管委会
- 【字体: 大 中 小】
释题
效率变革方程式
效率=投入÷产出
改革开放40年,广东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发展效率,通过追求高质量发展,推动整体经济效率跃升,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如用效率变革“方程式”观察粤企变革内涵,可以看出,象征“投入”的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科技等指标数量增减、结构改变或升级时,象征“产出”的营收、利润、缴税、品牌价值随之增加,意味着企业发展“效率”提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世界经济奇迹。
40年前,26岁的广东人唐志平不会想到,自己将见证奇迹开端。他管理的太平手袋厂成为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拉开外资奔涌入粤的大幕。自此,广东企业一次次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又一次次在内外双重挑战下打赢“突围战”。这些“突围战”,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效率高低的竞争:
40年间,外资、民资来了,先进工艺和管理制度来了,智能化设备来了,高端人才和关键技术也来了。企业“投入”性质、结构、规模的变革,一次次带来“经济效率”的提升,最终将广东引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最前沿。
“他们诞生于市场,他们挺过了激烈的全球竞争,他们将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回顾40年广东企业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徐现祥这样感慨。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肖文舸 张俊
资金投入??
全世界商人都来了
创造20年GDP年均增长18%奇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东莞县太平镇一片宁静。这个农业大县的人们早已习惯日落而息。
1978年7月30日晚,港商张子弥打破了这种“太平”——他决定投资200万港元在此建厂。此时,距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仅半个月,公有制经济仍“一统天下”。在广东,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98.7%。
同年9月,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粤字001”编号,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国资“一元化”的局面打破了,外资加速涌入。“建厂后,不再用脚踏设备,全部换成电动的。以前高级工程师每月工资五六十元,但按件计酬后,连学徒都能拿100元。”唐志平回忆。
工人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了,大家通宵达旦赶生产。整个太平镇也轰动了,人们提着鸡鸭来找唐志平,想“走后门”进厂工作。“手工作坊式”的投入变成了规范化的工厂管理,手袋厂生产效率也高了,投产第一年加工费就达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外资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也来了,东莞的经济效率飞速提升。1988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2500多家,遍布全市80%的乡村,加工产品涵盖15大类4000多个品种,创汇214亿美元,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至2007年,东莞GDP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高达18%,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的奇迹。
这是广东企业野蛮生长的一面镜子。20年过去,广东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投入不断升级,产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效率实现飞跃。
同期,全省企业遍地开花,工厂星罗棋布,农民洗脚上田。1997年,全省私营企业增至12万户,5年年均增长近25%,增速全国第一。1998年,广东GDP达8531亿元,是1978年的46倍,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
智能投入??
“机器换人”是被逼的
工业企业利润17年年均增长18%
改革开放,让广东企业得以参与世界竞争,也深深明白竞争的残酷。
2008年,高速发展多年的工业开始“跑不动”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效率不高等问题,让越来越多广东企业嗅到危险的气息。还没等企业反应过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
2008年10月15日,大型港资企业东莞合俊玩具厂没挺住,倒了。倒闭前一天,工厂还在正常运转。一夜之间,6500多名工人丢了饭碗、没了工资。
像风暴一样,紧接着,万士达、联胜、诺基亚等一批知名企业关停、搬迁、转移。“倒闭潮”的猜测甚嚣尘上,广东企业似乎走到了“生死关头”。
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30年,让广东企业有了强烈的“逃离竞争”的原始动力。他们很早就明白,要生存,就要比别人更快、更好。
经济凛冬之中,企业不得不再次改变投入结构,向创新、品牌投入转变,才能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机器换人是被逼的!”东莞唯美集团尝到自动化生产的甜头,并非主动出击。2007年,为应对成本上升,唯美引进了8台总价值超400万元的自动化设备,但由于技术和管理问题故障频频——自动变成“半自动”,接着“不动”,最后回到全手动,只好放弃“机器换人”。
但金融危机又带来更严峻的困扰。2009年,唯美第二批自动打包机投入使用。此后数年,企业共投入3亿元,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节省生产用工2200人,生产效率提高10多倍。技术研发队伍却从数十人增加到200多人,新产品不断涌现。
近10年间,更多像唯美一样的广东企业咬紧牙关,摸索着不知能否成功的转型之路。机器轰鸣逐渐取代了人声喧闹,“三来一补”工厂加速转向“三资”企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和创新投入。
“每一次‘突围’都是要素投入的改变,每一次都带来效率的提升。”徐现祥说,广东企业活到现在,能够逃离竞争的,都有着世界级的竞争力。
从“生产投入”转向“设备投入”和“品牌投入”,广东企业挺过经济凛冬,又一次“突围”成功了。
2017年,广东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2万元/人,是1978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986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8.2%。2013至2017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5%,居全国第二低位。
科技投入??
与欧美强企站在同一赛道
“全球每4架无人机就有3架‘广东造’”
挺过转型“阵痛”的广东企业,正奔涌向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潮头。
“三来一补”企业最密集的地方,早已换了新颜。2017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年均增长42%,总量排广东地级市第一位。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高领说,2017年,欧珀名列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8位,公司共有研发团队达4000多人。“其中30%的人员正在进行前沿技术研究。”
2017年11月,中国最大集成电路企业、世界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紫光集团决定,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芯云产业城项目,并设立5G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应用中心、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基地。
今年初,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松山湖的无尘车间建好了。车间内,刻蚀设备不停运转,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蓝宝石衬底上精准“绘画”。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仅4年,但2017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3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约40%。
近5年来,广东企业的投入结构再次变化,关键技术、高端人才、智能改造越来越占据主流。在此推动下,新一轮效率变革正在发生。
曾经,全球每卖出4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广东。“但如今,全球每卖出4架无人机,只有1架不是在广东生产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兼广东行政总裁何舜华这样感慨。
现在,广东企业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形势又与10年前有着许多相似: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工业革命大潮涌动,新一轮“洗牌”愈演愈烈……
新的“突围战”里,广东企业将参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全球竞争与合作。这一次,他们瞄准了最前沿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再一次改变“投入”,推动效率变革,努力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数读
广东效率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改革开放40年间,广东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增速快9.7个百分点。2017年,广东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2万元/人,是1978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986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8.2%。数据背后,是广东企业40年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不断实现效率变革的主动作为。
当前,广东正以大力促进市场竞争为手段,逐步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为高质量发展打牢效率和竞争力基础。广东还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经济总量大幅增加
◎1978年至2017年,广东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增速快9.7个百分点
◎1998年,广东GDP达8531亿元,是1978年的46倍
◎2017年,广东GDP达8.99万亿元
◎40年来,广东经济总量先后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越中国香港地区、2007年超越中国台湾地区
●人均指标“含金量”不断提高
◎2017年广东人均GDP达12010美元,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2017年,广东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2万元/人,是1978年的24倍
●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向好
◎201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986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8.2%
◎2013至2017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5%,居全国第二低位
●外贸进出口跨越式发展
◎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985年的91.3亿美元攀升至2017年的1.01万亿美元,增长109.3倍,期间年均增速高达15.8%,占全国外贸比重由13.1%攀升至24.5%
◎1986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146.7亿美元,首次跃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至2017年,连续32年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加工贸易从1981年16.9亿美元逐步增长至2017年373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6.2%
◎2016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值4162.8亿美元,为1986年来首超加工贸易进出口值
◎民营企业进出口值从1993年的7.7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643.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30.5%,占比从1993年1%增长至2017年的46.1%。2017年,首次成为广东外贸第一大主体
◎2017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值为222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23.9%,占当年广东进出口总值的22.1%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实习生 肖苒 陈美影
莞企改革开放
40年效率变革大事记
1978年
港商张子弥投资建设的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粤字001”编号,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1978年
东莞组建“对外来料加工装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随后,“三来一补”的模式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遍地开花。
1983年
当时全球最大的食品企业美国通用食品有限公司“破冰”进入东莞,与东莞粉厂合办省内第一家合资企业东美公司。
1984年
“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正式定为常设的行政机构。坚持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报关、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香港直通车手续,实行“一站式”的管理和服务。
1988年
万泰光电成为落户东莞的首个台资企业。如今有3000多家台企在东莞聚集,东莞也被台商视为“第二故乡”。
1988年底
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至1991年,引入外资高达17亿美元。东莞从农业小县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化城市,堪称“东莞奇迹”。
1995年
东莞外贸达到辉煌顶点,全年进出口总额1285.31亿元。同年全市GDP总量仅为296.29亿元,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
2001年
在距离太平手袋厂仅30公里远的地方,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成立。
2002年
广东“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
2008年
大型港资企业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此后,万士达、联胜、诺基亚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关停、搬迁、转移。
2008年
东莞被确定为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在全国首创了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崭新模式。
2012年
改革开放前30年GDP平均增速在17%以上的东莞,当年第一季度增速仅1.3%。全年GDP增速为6.1%,继2009年后第三次没有完成GDP增长预定目标,增速全省垫底。有声音质疑,转型升级过程中,东莞经济还能不能稳住。
2012年
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实现“零首付”开公司,至今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
2014年
东莞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均持续向好,且增速明显高于经济总量,为全省经济转型作出了探索。
2016年
东莞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
2017年
中国最大集成电路企业、世界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紫光集团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芯云产业城项目,并设立5G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应用中心、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基地。
2018年
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平村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科学装置。以散裂中子源项目为核心,东莞将高标准规划与建设约45.7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
文本:肖文舸 陈晓
策划统筹:谢思佳 卢轶 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