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雨伦 黄少宏)3月14日,东莞市交通局对外透露,中子科学城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该通道路线建设长度约12公里,造价约20亿元,有望于今年开工。这一消息再次引起外界对于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关注。
今年,东莞提出要全面启动中子科学城建设,省政府同意将其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并以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记者了解到,除该通道外,松山湖还将加速推进深圳13号线北延建设项目,为中子科学城对接深圳打通第二通道。随着这两条通道的打通,今后,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之间将有快速直达通道,进一步加速两地科技元素联通。
目前,松山湖已形成了《中子科学城空间概念规划(报审稿)》,正全速推进中子科学城建设,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推动其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
重点推进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
近年来,莞深两地融合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遇,特别是以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的战略性科创中心落户于东莞与深圳,为两地带来了高端科学家与科技人才,增加了两地的高端学术交流频率。
从区位看,中子科学城地处莞深交界处,与目前深圳规划建设的光明科学城直线距离仅7公里。两大科学城连同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将充分发挥香港、深圳、东莞三地优势,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有利于催生一批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企业,将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带来叠合效应。
目前,广东正向国家申请支持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松山湖将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沟通协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协调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共同挑起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大梁”。
在交通方面,松山湖将加速推进东莞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建设。包括东莞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和深圳13号线北延两个建设项目,为促进两个科学城有效对接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形成国内顶尖全链条创新集群
“我们理解建设中子科学城的使命之一是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新产业的摇篮。”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子科学城应成为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的示范,要与广深港澳四地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松山湖正加快推进中子谱仪二期建设,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园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凸显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
中子科学城的建设亦离不开与其他科学平台的联动。为此,松山湖将加快推动南方光源项目预研,加快建设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完成南方光源预制设计方案,为南方光源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此外,松山湖还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吸引国家级的高端科研团队、设施和平台,成立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形成国内顶尖的全链条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
目前,中子科学城仍面临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化人才比较缺乏、产业创新路径不够清晰、成片成规模的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松山湖将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机制,为散裂中子源的用户、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产业化相关服务。在土地统筹方面,松山湖将通过旧村改造、规划调整等途径,完成土地整备。
27亩滨水商业综合体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以位于松山湖的李群自动化公司来说,他们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300多个零部件都能够在松山湖周边一小时半径范围内配齐,大大节省了产业化的成本,提高了产业化的效率。”上述负责人认为,中子科学城具备科学技术就地实现产业化的比较优势。
科学技术就地实现产业化离不开良好的配套建设。松山湖正推进科普服务单元规划建设。科普服务单元是中子科学城的启动区和品质示范区,为大科学装置大研究平台集群提供功能配套。
目前,松山湖管委会已组织开展了该区域城市设计、开发模式、项目经济测算等研究,形成了该区域开发的规划方案,今年计划启动会议酒店、人才公寓、科研载体、科普公园等配套项目建设。
对于群众所关心的交通问题,松山湖已经确定了一批优先实施的对外联动以及内部循环的交通道路项目。环莞快速三期、美景大道、佛凹一街、水厂路、湖景路南延长线、象和路、桃园路、松水路等“三横六纵”道路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其中,象和路已基本建成,松水路已完成建设进度的65%,湖景路南延长线已完成40%。
据悉,中子科学城已形成城市复合中心功能策划方案。去年10月,27亩滨水商业综合体已经动工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小学分校已于2018年9月完成施工招标工作,预计今年9月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