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东莞:提速驶向“创新型一线城市”
- 2018-03-07
- 来源: 松山湖管委会
- 发布机构: 松山湖管委会
- 【字体: 大 中 小】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7日,东莞高规格召开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打开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在莞邑大地掀起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浪潮。
刚刚过去的春节,英国《卫报》网站发表报道点赞东莞,称“世界工厂”将科技创新视为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有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一组含金量十足的数据展示了今日这个“创新高地”的新优势:全年共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50家,平均每天诞生高企5.6家;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平均每天有55个发明专利提出申请;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在高企总数、发明专利授权量、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这些关键性创新指标上,东莞均位于全省地级市首位。
与之交相辉映的,还有诸多城市新名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全国第九个版权示范城市;中国十佳会展城市;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考核验收……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这个从2008年开始因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要素红利逐渐消失而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困局的制造业城市,挺过了转型阵痛期,如今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大步迈进。
明方向??以高质量发展孕育“新拐点”
去年11月,东莞与中国最大集成电路企业、世界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紫光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紫光集团拟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芯云产业城项目,并设立5G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应用中心、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基地等。这是东莞历年来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项目,拟落户东莞重大发展平台滨海湾新区。
这一“巨无霸”科技项目的突破,正是东莞经济走出雾霾、豁然开朗的缩影。从一个农业县发展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拥有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样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产业层次不高、发展质量效益较低、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环境容量迫近极限、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东莞深刻认识到,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一条“莞版”转型突围之路。
2016年,东莞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以问题为导向,一场近年来规格最高、领域最广、规模最大的调研行动在东莞全市展开。思维碰撞中,这座城市的发展被放在全球与历史的坐标中深度分析,被置于全国发展、区域经济的视野中重新审视。
随后,东莞积极运用八大调研成果,全面推进十大行动计划,着力抓好“倍增计划”、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扶持次发达镇加快发展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推动打破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
过去一年,东莞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等多个指标维度上,均达到了十八大以来最好水平。面对成绩,东莞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转型已经打下相当的基础、具备了突破的条件,但仍需要破解系列制约。
东莞已在高速增长阶段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也有基础、有责任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率先探索经验。
为了厚植优势、补齐短板,打赢转型质变关口的攻坚战,今年1月,东莞印发2018年市委“一号文”,通过25条政策,从发展战略、目标、方向、路径、关键环节等多个角度厘清东莞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东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被细化为产、城、人、制度四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目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是基础支撑,增创人力资源优势是核心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根本保障。力争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探索更多成功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积极主动作为。
在高质量发展举措上,结合东莞转型发展的基础和进展,突出强支撑、补短板。强支撑,重点是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加快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补短板,重点是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民生水平。
强实体??制造业内涵增长集约转型
“订单太多了,迫切需要上马新的生产线扩大产能。”农历新年刚过,东莞市德尔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辛创就在为企业新能源汽车板块增资扩产到处奔波。去年,德尔能将发展重点从单纯的手机电池制造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该板块去年的营收达到3亿元左右,净利润大概3000万元。2017年,公司入选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后更是如虎添翼,全年预计销售额6.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近70%,净利润增长超过100%。
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东莞必须坚定不移走制造业立市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东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扶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2月开始,一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在全市迅速铺开,全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市镇两级密集出台涉及政策、产业、土地、资本、人才等方面的161份细则与措施;市财政强力支持,已向1141家(次)试点企业拨付资金约3.2亿元,全力助推试点企业实现倍增目标。
内涵增长和集约转型成为东莞企业的强烈共识与全新路径。主营木工机械设备的南兴装备以7亿多元对价,并购广东唯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先入优势,同时积极开拓智能机械产品。智通人才以东莞为总部,在国内率先实现“一地需求,全国配置”的服务理念,累计为200万家次用人单位和1.2亿人次各类人才提供了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箭冠汽车从单纯“制造”环节向网络化、平台化、品牌化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在全国形成了816家连锁门店、服务于10万家修理厂的生态系统,并开启中国汽车配件行业O2O先河,成为汽配领域的“京东”。
与此同时,去年,东莞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以“莞十条”为统领做好减法,全年为企业减负370亿元。
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倍增计划”市级试点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超6000亿元,增速超过20%;税收超过140亿元,增速近30%;规模效益保持高于全市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增长。这些成果全面推动东莞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力支撑了东莞规上工业增速跃居珠三角九市第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同时,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得到国务院督导组和省的充分肯定。
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排机械手快速抓取后,传送带精准将半成品输送到下一个环节,只有寥寥几个工人的身影穿梭其中。实施自动化改造后,瑞必达从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车间,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
智能制造一直是东莞振兴实体经济的希望所在。过去一年,东莞着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2017年,东莞新增工业机器人3300台(套),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近500个,全市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更加突显。
——实体经济是东莞最大的优势,制造业是世界工厂的基因。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东莞强。
——通过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千方百计服务企业,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信心。
——打造智能制造强市,牵引带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东莞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立足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这一发展根基和命脉,围绕人才强市和“东莞制造2025”战略部署,建设技能人才之都。
——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推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成为下一个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强势产业”。
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在环环相扣的战略布局里,东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呈现出更加清晰的面目。接下来,东莞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东莞速度向东莞质量转变。
开新篇??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位于松山湖的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无尘车间里,大量的刻蚀设备不停地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出精准的图形。这家成立短短4年的高新企业,去年的销售收入超过了13亿元,并以40%的占有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行业领军企业。企业独领风骚的秘诀是什么,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凤仪很干脆地回答:“创新!”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OPPO手机伴随着这句广告词深入人心。“闪充专利技术是公司10多人的技术团队专门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出来的。”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高领介绍。2017年,欧珀名列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8位,公司共有研发团队达4000多人,其中30%的力量投入前沿技术预研。
实施创新驱动,最终都要落到企业这个创新主体上。为此,东莞牢牢抓住高企培育这个“牛鼻子”,对高企在研发、专利、人才、融资、用地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育苗造林”行动计划成果显著,东莞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077家,一大批像中图半导体、OPPO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在东莞加速成长。
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大动脉,有着和美国128公路几乎相同的长度,从谷歌的最新夜景图上看,这里是世界上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更是串起了深圳湾创新总部基地、东莞松山湖、广州科学城等宛若明珠的关键节点。这条走廊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这一地区当前已成为广东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引擎。去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对标国标打造“中国硅谷”,并且明确广州、深圳、东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东莞由此确立了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战略目标。
2017年10月12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原则通过20天后,东莞举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会,公开介绍东莞段规划情况,通过打造更多创新平台和更多创新节点,带动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今年2月27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实施工作方案公布,并提出“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的明确时间表。东莞提出,加快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两大“创新核”建设。目前已率先启动广深高速创新带“1+1+11”示范带建设,并启动133项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投入290亿推进沿线14个产业类连片改造项目建设。同时,东莞还规划形成了“2+9+32”的三级创新节点体系,带动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希望以点引爆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中子科学城,更是东莞创新蓝图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3月,位于东莞的我国迄今最大的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将竣工,建成后每年将吸引上千名顶级科学家到东莞工作。依托散裂中子源,东莞将高标准规划建设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构建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要实验室、世界科学家和世界前沿产业四大集群,打造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2月27日,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在东莞揭牌并正式启动建设,领衔实验室的“大咖”是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院士,他同时被聘请为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总顾问。
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转变。与广州、深圳同作为一个物理空间整体谋划,组团参与世界优秀城市群的竞争,东莞正以更广的全球视野、更高的战略站位、更严的创新标准来审视和谋划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优环境??美丽东莞积蓄更多后劲
“第一次到松山湖考察时印象非常好,天蓝水绿,跟我们在国外工作的环境很相像。我来东莞生活后,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2016年,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张书彦举家回国,来到松山湖担任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吸引她落户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松山湖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改造,东莞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宜人。
2016年底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多条流域由污变治,再现岭南水乡风光。根据行动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投入338亿元治水,力争在4年内新建2800公里截污管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截污治水一体化格局,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景致。“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香处处春。”东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4%,超过三分之二的镇街森林覆盖率超过35%,拥有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绿色标签”。14个森林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森呼吸”变成市民新时尚。
“品质城市是构成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陈鸿宇教授说。
为继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公共服务、宜居品质,今年1月,东莞市政府出台2018年“一号文”。东莞对标先进城市,全方位提升东莞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以城市的现代化引领和促进产业的高端化。
东莞将以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主线,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任务,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其中已明确投资估算的项目54项,总投资额达到636.94亿元以上。
产业的形态与城市的形态存在动态的一致性。“世界工厂”不断谋求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美丽东莞”将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后劲。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如今的东莞,高质量发展从理念设计到政策制定再到落实执行,强烈共鸣与合力在同一个方向凝聚、升腾。
■链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正是东莞市站在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创新型强国作出贡献。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
10年前我来到东莞主持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那正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开始。10年来,我亲身感受到了东莞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成就,看到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众多科研机构在东莞聚集、壮大。接下来,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背景下,相信东莞对顶尖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承载力会更上一层楼,吸引聚集资源的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中科院院士陈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