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的万江、南城等街道路边,广东亦强科有限公司正在抓紧建设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因为电子围栏,不久的将来,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局面将有望改善。
广东亦强科有限公司是位于东莞南城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东莞,像广东亦强科有限公司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达407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达2400家,高企数和入库数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名。
在曾经依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科创型企业正完美地诠释着创新的价值。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到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再到如今创新要素聚集的“创新基地”,东莞一次又一次用数据和事实,刷新着外界对东莞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的认知。去年,东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经突破50%。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表示,东莞将让创新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新增高新企业2050家
实施创新驱动,最终都要落到企业这个创新主体上。为此,东莞牢牢抓住高企培育这个“牛鼻子”,对高企在研发、专利、人才、融资、用地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育苗造林”行动计划成果显著。
在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无尘车间里,大量的刻蚀设备不停地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着相同的图形。
该公司是“育苗造林”行动计划的受益者。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凤仪表示,去年,中图半导体完成了生产线扩产计划。从车间设施建设到设备调试投产,一般企业需耗时6—12个月,而中图公司在在东莞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只用了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既定目标,快速完成了扩产,这也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
数据显示,东莞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077家,比2016年新增2050家,相当于每天诞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东莞还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努力把东莞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发展优势,为东莞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位于凤岗镇的振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圆柱18650—2.6Ah(安时)容量型锂离子电池,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可靠性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该产品的客户反馈情况良好,成为公司主要利润增长点之一。
位于黄江的东莞天晖电子公司去年以来采取了扩大生产规模、推出新产品、成立研发工程中心等举措,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尤其是在环保新能源材料领域。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7家企业提前实现倍增
去年2月10日,东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将“倍增计划”作为2017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将扶持首批214家重点企业开展科技、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3至5年集约化发展探索,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进而带动全局突破,加快全市经济转型。
东莞“倍增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14家市级倍增试点企业去年营收增速同比超两成、214家市级倍增试点企业去年税收超147.1亿元,搜于特、怡合达等17家试点企业已提前实现倍增,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41.6%……
在倍增试点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企业效益也明显增长。2017年,倍增试点企业实现利润245亿元,利润倍增的有38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9.5%。
在“倍增计划”实施的同时,东莞大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
在东莞劲胜智能的车间里,10条生产线上有180台机器正在运转,可车间里却没几个工人。这里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这些机械手都是该公司下属的东莞中创智能制造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创智能是国内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自动化集成。
作为手机塑胶结构件行业的隐形冠军,劲胜智能近年开始完善智能制造产品与服务体系,逐步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劲胜智能是东莞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初,东莞率先提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建设战略,目前已经初步构建涵盖产、学、研、政、金、介的全方位扶持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资源服务池初步搭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加快建成,智能化重大改造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快速协同发展。
梁维东表示,智能制造代表着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东莞将以深入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主线,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德尔能新能源是汽车电池制造商,与国内多家知名车厂展开合作,包括一汽、东风、陕汽通家等。2017年,全年销售额6.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近70%,2017年净利润4000余万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超过100%。
德尔能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东莞科技金融集团的鼎力支持,去年1月东莞科技金融集团向德尔能投入资金3000万元,德尔能因此驶上了业务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目前,东莞科技金融集团已对德尔能新能源、中图半导体、晖速通讯、凌康科技、阿尔派新材料等多家以战略性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进行了投资,助推企业发展。
梁维东表示,东莞将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结合东莞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去年7月,《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规划提出,东莞将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增材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莞将以松山湖高新区和麻涌镇为核心,加强政策引导和集约资源要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稳步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同时,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提升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实力,在与人工智能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引领性技术,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东莞人工智能应用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东莞借助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优势,在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开始取得突破与进展。去年,位于东莞大朗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获得第一束中子束流,迈出产业应用的第一步。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阳光集团宣布联合攻关“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
去年12月,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进入全省首批启动的4个实验室行列。2月27日,该实验室在莞揭牌正式启动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在先进材料领域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一流创新高地、高端人才汇聚地、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将设立5—7个研究部、10个左右的交叉平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培育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