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将于12月11日拉开帷幕,本届科技合作周将设立创新创业走廊,集中展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特色服务和创新项目。
在松山湖高新区,有一家孵化载体自启动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今年6月,总投资达4.5亿元的中科创新广场终于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其依托中国科技开发院的资源优势,正在谋划搭建一条“预孵化—孵化—加速—上市公司”的整套孵化链条。
节能环保产业将成孵化特色
2009年,中国科技开发院全资子公司东莞市中科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成立,其打造的中科创新广场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个孵化器项目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科创新广场背靠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具有20多年的孵化经验,是国家级孵化器,中科创新广场的目标之一即依托开发院丰富的行业经验,结合东莞本地特点,打造成东莞市孵化器建设的试点单位。
中科创新广场总经理焦榕昌向记者介绍,中科创新广场将把目光聚焦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这个孵化器最有特色的产业是低碳和节能环保产业,我们希望通过筛选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在这里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最先打造企业苗圃项目
近年来,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将孵化服务范围与功能向前、后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即建立创业苗圃,向后端延伸即建立企业加速器,而中开院也一直在探索“科技企业全程孵化”的经验,其用了3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了“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的功能布局,满足了孵化器前伸、后延的功能要求。
焦榕昌介绍,早在2010年,中开院就开始做企业苗圃项目,通过专家团队的精心挑选,企业苗圃项目为中科创新广场提供了丰富的后备项目源。
同时,中科创新广场还会有加速器基地,这将有效化解孵化器面临的达到毕业标准企业不愿毕业外迁、新申请孵化企业进不来,孵化场地供不应求的紧迫难题,满足孵化器内高成长性科技中小企业对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
借助孵化服务系统价值链的有效延伸,中开院用几年的时间初步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种子期投资+孵化社区”的孵化器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这一整套的商业模式也将复制到中科创新广场。
via 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