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7-06-23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松山湖管委会
-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1月8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东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切实采取一系列调结构、稳增长、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企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高水平崛起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总量跃上新台阶。实施新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走访企业大行动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有力扭转经济下行态势,实现经济稳步回升。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010亿元,增长6.1%,总量跃上新台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人均生产总值60000元,增长4.9%。(1)三大需求协同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1178亿元,增长9.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8%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增长8.5%。(2)发展质量继续提高。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845.6亿元,其中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3亿元,增长13.8%。金融运行稳健,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91亿元,贷款余额44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3.8%和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2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898元,增长9%,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快于经济增长。(3)物价水平平稳回落。实施稳定物价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价格上涨势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在计划控制范围内。
(二)“三重一大”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制定实施“三重”建设目标责任制、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政策和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1+4”扶持政策,开展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日韩台招商和以色列德国经贸考察,实现“三重一大”良好开局,有力助推加快转型升级。(1)“三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属重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278.3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5%,增长18.6%,为近三年最好。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动工建设。虎门港港口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保税物流中心业务范围拓展至2000多家企业。生态园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通过论证,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正式落户。长安新区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审查同意。(2)重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举办首届世界莞商大会、“三重”项目集中签约等,新引进包括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中粮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园、华为终端总部等8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972亿元。新增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56宗。(3)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引进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个,创新科研团队5个,科技合作周暨招才引智大会升格为国家级活动,公共创新平台增至13家。新增1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技术创新专业镇4个。预计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3000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5571件和1385件,分别增长32.2%和82.7%,全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8%。引进深创投、中科招商等企业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上市企业增至12家,成为粤台金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市通过验收。获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4)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2.7%和32.3%,主营业务超百亿元企业增至3家。(5)加工贸易加快转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新增来料加工转法人企业536家,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20家,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总额增长15.1%,新增加工贸易自主品牌1600个。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000亿元。
(三)城乡区域加快发展,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突出启动水乡地区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各项设施,深入推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强化区域合作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1)水乡地区统筹发展强力推进。作出统筹水乡地区十镇一港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定实施方案,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启动水乡大道改造提升、龙湾滨江片区等项目,大胆探索虎门港和沙田镇统筹发展,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列入省幸福导向型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上升为省级规划。(2)城市功能有效提升。轻轨R2线天东区间实现隧道贯通,基本完成穗莞深、莞惠轨道交通的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建成黄旗山城市公园、市区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三期、残疾人康复中心、港口大道延伸段等15项工程,新开工中国散裂中子源、市民艺术中心和工人文化宫、火车站站前广场等10项工程,环莞快速二期、规划展览馆、市廉租房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市区10个交通拥堵点整治。“三旧”改造有序实施,探索建立土地预出让制度。(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累计建成城市及社区绿道923.5公里,完成东莞大道等路段的绿化升级改造,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公园建设,完成植树造林2226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升至16.6平方米。深入推进运河综合整治、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主干河道及河涌治理,有效开展广深高速及虎门大桥东莞段景观综合整治、清理在建违法建筑专项行动等。选定并开展首批三个名镇创建工作,市镇两级名村建设和宜居社区建设扎实推进。(4)节能减排有效推进。115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案通过专家评估验收,淘汰或改造小功率工业燃煤锅炉200台,拒批295个环保不合格项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2%。(5)区域合作对接进一步加强。深莞惠在规划编制、产业融合、交通对接、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对韶关、云浮的扶贫“双到”任务。援藏援疆扎实推进,兵团分区启动规划,项目、智力和产业援建等全面开展。“双转移”工作扎实推进,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加快建设。构建穗莞战略合作机制。与韩国牙山结成友好城市。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围绕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建设“六个东莞”为重点,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顺利完成大朗改革试点任务,市场监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至全市范围,成为全国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得到国家工商总局批复同意。(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初步取消和转移行政审批事项296项,减幅41.3%。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通网上办事大厅。率先在全国推出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3)“六个东莞”建设积极开展。建立健全营商环境 “1+6+X”政策体系,推进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建设,营商环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优势加快形成。(4)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出台镇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3+3”系列文件,试点镇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成使用,镇村债务管理全面加强,债务负担有所减轻,镇村收入继续增长。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8.3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增长9.4%,其中欠发达村纯收入增长15%。(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和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组建方案,基层综改成果不断巩固。
(五)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大力争创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基本完成民生十件实事,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1)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出台加强社会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成立市镇两级社会工作委员会,组建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与省社工委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建立全省首个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制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办法。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2)“三打两建”成效明显。立案查处各类“三打”案件3万多宗,查处保护伞233人,有效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石龙镇信用网试运行。(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图书馆年会,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新增公办(集体办)幼儿园15所,普通高考四项主要指标名列全省第一,高考录取率为96.5%。开通新版统一预约挂号平台,东莞卫校新校建成使用,市中医院新院整体搬迁使用。完成年度人口计生目标任务,莞籍运动员首获残奥会金牌。(4)民生福利改善提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服务,促进就业创业,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发行新社保卡,试点非本市户籍职工子女参加医疗保险工作,上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对低保五保群众食品、燃气及用水补助。新建成83家平价商店,总量达151家。全面取消个体工商户和工商企业治安联防费,减半收取流动人员调配费。扎实开展市内扶贫,顺利完成两个“80%”年度目标任务。粮食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5)安定有序局面继续巩固。推进 “四化五警”建设,开展警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率先在省内实现视频接访覆盖到镇街,“两抢一盗”案件下降9.6%。欠薪逃匿案件数量、涉及人数、涉及金额均有所下降。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下降,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受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影响,我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消费等指标没有完成预期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尚未有效缓解,外部需求依然疲软,内生增长动力相对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真正形成;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仍然任重道远;四是土地、能源、普工技工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高水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2013年,我市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发达国家经济趋稳回升的可能性增大,发展中国家具备实现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预期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快于2012年;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外需市场依然难以乐观。
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出台居民收入分配方案,国内经济有望在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从自身环境看,一方面,我市仍然具备实现平稳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尤其是应对危机能力显著增强,水乡地区统筹发展、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发展平台和优质产业项目将陆续产生积极效应,商事登记、行政审批、农村综合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的制度红利有望加快释放,投资与消费拉动作用有望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社会建设与利益格局调整也面临许多新课题。
(二)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我市经济社会的支撑条件,建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出口总额增长7%;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
——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5%和33.8%;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5%和6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和9%;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6%。
(三)主要工作安排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打造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进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着力优环境、上项目、强统筹、抓改革,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不断开创新局面。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提质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1+4”扶持政策,开展莞台金融合作试点,推进松山湖粤港国际金融服务外包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新型经济金融组织、风投创投和融资租赁业发展,继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出台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措施,深入开展“莞货网上行”系列活动,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推动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不断开拓新型服务领域,积极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完善服务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省级薄膜太阳能光伏、物联网、半导体照明、云计算等产业基地,推进宏威数码、华为终端总部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以东莞北大光电研究院、东莞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为依托,引导光电、生物医药、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铺开基础设施及首期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支持电动汽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强化大企业培育,扶持发展优质大企业集团,争取主营业务超百亿元企业增至4家。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办好加博会和台博会,转变来料加工企业形态,搭建统一生产力辅导平台,创新加工贸易电子联网管理,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实效。落实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实施方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加强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创建名牌名标和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标准化工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已建公共平台“二次创业”,推动散裂中子源等在建重大科技平台加快建设。鼓励企业设立各级各类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服务水平。启动市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培育发展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政策的执行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推进专利质押融资,争取专利保险试点。继续办好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深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深入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大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全面梳理和解决人才在入户、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难题,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努力实现优秀人才引进的新突破。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落实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政策,强化市级招商统筹,完善“一站通”工作机制,建立全市一盘棋的招商新模式,切实提高项目的签约率、开工率和履约率。以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开展定点定向登门招商,努力使我市在优质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建立项目评估准入、比选和约束机制,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更好指导重大项目招商。
2、着力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深入推进“三重”建设为突破,进一步扩大投资增量。2013年安排市重大建设项目122项,年度计划投资260.2亿元,重点推进现代产业、交通运输、能源保障、现代水利、环保生态和社会事业等6大工程项目建设。继续落实市领导挂钩督导、部门联审、并联审批等制度,确保实现年度投资计划和项目开工计划“两个100%”完成。2013年市财政投资计划初步安排财政资金80.2亿元、项目融资44亿元、政府融资28.4亿元等共152.6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民生福利、生态环保等领域共272项项目建设。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消费需求加快增长。落实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稳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中心,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方便居民购物消费。开展“莞货网上行”系列活动,推动东莞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莞货”网购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办好东莞名特优产品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和省级重点展会,鼓励开辟内销市场,切实提高莞货市场占有率。强化价格监督检查,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落实各级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若干意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巩固和深度开发港台、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全力开拓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提高东莞作为全国重要出口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一般贸易占比。扶持出口300强企业扩大出口,建立重点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扶持机制。落实省市促进口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技术进口。
扶持发展实体经济。全面落实涉企收费减免政策,扎实推进东城、凤岗涉企收费试点,进一步规范和清理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落实领导走访、专人跟进和跨部门服务等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电、融资等实际困难以及土地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实施“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和“323”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落实新的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切实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3、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强力统筹发展水乡地区。高标准编制统筹水乡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构建完备的统筹水乡地区发展规划体系。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水乡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疏港大道粤晖大桥、望牛墩横海大桥、石龙红海大桥等先期项目建设。启动望洪枢纽站周边土地统筹规划,加快建设龙湾滨江片区,大力推进水乡风情区、麻涌香飘四季世界农场、东莞国际健康产业城等项目。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项行动,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着力构建亲水宜居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水乡地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推进中央商贸区、中央生态休闲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南城国际商务区,完成规划展览馆、网球中心等功能设施。加快市轨道交通R2线、穗莞深、莞惠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进度,统筹推进从莞高速东莞段、博深高速东莞段、环莞快速二期等高快速路建设,完善镇村联网路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电网规划建设,重点推进500千伏纵江输变电、海丰电厂送出线路(东莞段)等工程。推进城市内涝整治和交通堵塞点改造,加快城镇老旧市政供水管网、小区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统筹全市市政地下管线铺设。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快建设重大发展平台。破解征地拆迁、用地指标、规划落实等瓶颈,为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提供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建设,创建“新三板”试点园区。争取申报虎门港成为省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打造立沙岛国家级化工研发中心集群及中试基地,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深化虎门港与沙田镇统筹发展。加快生态园征地拆迁进度,推进月湖旅游基本设施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加快启动长安新区围填海工程,争创省级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区。制定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规划及明确开发模式,推动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
强化镇村扶持。继续执行财政超收激励分成等政策措施,扶持镇村加快发展。继续实施欠发达村发展优质项目补助,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市财政对村(社区)的公共财政投入,逐步由市和镇(街道)两级统筹承接村(社区)负担的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开支。制定实施新一轮市内扶贫方案,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深莞惠紧密合作,出台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深莞惠在规划、交通、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深化与广州的战略合作,加强与清远、中山等市交流对接,深化与港澳台在经贸、科技、产业、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扎实推进援藏援疆工作,着力加快援建项目进度,推进喀什兵团分区建设,打造林芝国际旅游目的地。
4、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扶持一批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和示范性项目。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支持开展建筑节能,鼓励发展节能服务企业。加快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完善重污染企业搬迁整治方案,促进重污染行业布局调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培育发展低碳经济,推广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创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市,进一步推进“三旧”改造,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争未来三年腾挪拼接出1000亩以上地块50块、面积10万亩。
改善提升生态环境。完善银瓶山、大岭山、大屏嶂等森林公园配套设施,推进广深沿江高速东莞段和京九铁路东莞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建设绿道“兴奋点”,塑造特色旅游、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服务四大绿道品牌,发挥绿道网经济社会效益。鼓励和规范再生资源循环回收使用,建设市植物园生态循环试验示范点项目。统筹城乡环卫工作,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推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清理在建违法建筑,加强沿路景观和广告标牌治理。推进虎门、长安、石龙的名镇创建工作。
大力加强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清洁空气、重点流域整治、重金属污染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等四大环保行动计划,完成年度整治目标任务。加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新扩建工程建设,强化运营管理,提高出水标准。启动挂影洲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黄标车淘汰及补助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黄标车淘汰治理。完善污泥收运处理体系,促进市污泥处理中心有序运营。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坚决关闭小火电机组、5万吨以下瓦楞纸厂和“四纯两小”企业等。
5、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转移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向社会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全面铺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配套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制度,探索“宽进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争取成为全省、全国市场主体审批最少的地级市。进一步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调整优化下放事项。深化市直部门机构改革,探索推进大部制体制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大数据”战略,打造全国一流网上办事大厅,推动90%的行政审批事项、80%的公共服务事项上网。推进廉洁城市建设。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八项任务,制定农村综改具体实施方案。构建全市镇级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实行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政务服务中心分账核算,实行资产、财务、核算三分离。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探索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3年底覆盖到60%以上的村(社区),建设10个市级示范点。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制定向社会组织放权和购买服务目录,加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监督管理,努力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深入推进“四化五警”建设,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推动警力下沉。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公交体制改革方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粮食管理体制,建设市属粮食储备库,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居民用水用电阶梯价格改革,完善管道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全面铺开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东莞实业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建设。加强财政资金及财政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市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做好“营改增”改革试点后的跟踪服务,扶持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壮大。严格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6、着力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市民幸福水平
健全完善劳动社保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推广“村民车间”等灵活就业模式,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启用技师学院、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认定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各镇街试运行劳动关系预警系统,推动开展劳资关系调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启动在莞就业人员实名制就业登记管理,开展异地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发行300万张新社保卡,调整优化医疗保险体系框架,推出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项目。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织开展2013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和第四届“东莞慈善日”活动。扩大平价商店规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发放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建设市廉租房二期,放宽廉租房申请门槛,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新建5家公办幼儿园,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提高对镇街初中、小学公用经费补贴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就读学生给予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贴。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创办东莞市外国语学校及其国际部,异地新建启智学校。加快市人民医院分院、中心血站、儿童医院规划建设。免费为8万户籍适龄妇女实施“两癌”筛查项目,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全面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建设市民艺术中心,筹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实现所有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达到“五个有”标准。加大对优势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南城艺展中心等园区建设。办好第五届漫博会,筹备首届东莞艺术节。发展群众体育,增加社区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入户入学政策,降低积分制入户门槛。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三打”专项行动成果,持续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综合一期平台建设,完善基层信访网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行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加强欠薪逃匿防范和处置。整治公交冒黑烟及车内治安等问题。
各位代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改革创新、锐意奋进,为全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增长质量效益提高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