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区2021年工作计划
- 2021-03-19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激烈竞争、重塑态势的关键之年。谁能奋起一跃、抢占先机,谁就能积累胜势、赢得未来。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统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松山湖创新发展再出发
去年,国家批复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是助推松山湖迈向更高层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国家省市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此我们要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思想自觉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创造新的更大机遇,开创松山湖发展新局面。
辩证把握当前发展形势,开足马力推进先行启动区建设。当前,松山湖正经历由“园”到“城”的深刻转变,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要看到,经过近20年的建设,松山湖已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集中度显示度明显提升,但我们的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到实现质的跃升、从点上突破变为系统提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创新人才基础仍比较薄弱,各类资源要素融通发展效能亟待提升。要看到,我们的工业总产值已接近5000亿元的体量,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产业,但我们的其他产业体量还比较小,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仍比较弱。要看到,去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工业投资大幅增长25.2%,市场主体增长20.24%,这表明园区经济仍具有十足韧劲和回旋空间,但园区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发展动力要从依靠消耗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还要看到,松山湖在“双区”战略背景下占据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发优势,但当前珠三角各城市、各高新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如果我们没有争一流的决心和魄力,没有高标准的要求和举措,机遇抓不住,步伐跟不上,就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改革思维、把握工作主线,围绕先行启动区建设打好组合拳、下好先手棋,切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强化使命担当,在推动松山湖再出发征程中实现更大作为。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的松山湖人,我们要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立足国家战略平台的新定位,勇担新时代松山湖的新使命,围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要求,努力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要着力打造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平台,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等战略必争领域,落子布局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催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更多制高点。要着力打造牵引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突破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成果,孵化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引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辐射带动东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打造人文科技自然交融的未来城市,坚守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努力打造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创富首选地,打造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的未来之城,打造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梦想之城。
二、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生态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更高层级创新发展。
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创新区。全力抓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先进阿秒激光三大科学装置建设,确保材料实验室一期(第一批)工程年底前交付使用;谋划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前沿科学交叉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平台;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年内动工。下大决心完成科学城核心创新区的土地收储工作,加快推进科技交流平台、悦榕庄酒店、未来学校等一批配套项目,启动科学家森林公园首期工程建设,升级改造核心创新区的整体环境。加强与光明科学城合作联动,争取在规划一体协同、大装置共建共享、交通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加快集聚一流创新资源。面向全球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取中科院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出台人才引进培育系列政策,探索创新人才安居政策,支持各类科研单位和企业“出海”引才,吸引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集聚,推动人才结构向高端化升级。加快引进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瞪羚企业-双五企业”梯队。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平台,争取全年新增1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大科学装置、材料实验室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催生一批从“0”到“1”的重大源头创新成果。设立松山湖科学城自然科学探索专项资金,吸引全球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举办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松山湖科学论坛等交流活动,活跃园区创新氛围。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标准建设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加快整合一批低成本空间,完善孵化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打造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计划,推动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中科院STS计划(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立项。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建立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要持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发展策略上,要坚持招大引强、培优扶强,推动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新经济新业态。空间布局上,重点推动一批大型智能制造企业落户东部工业园;推动一批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进驻生态园;核心区着重布局大型企业的总部型项目,打造松山湖总部基地。
突出引龙头招大商。紧盯全球全国百强企业,争取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强力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土地等资源供给,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编制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图谱,围绕补链、强链、拓链,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发挥园区龙头企业纽带作用,围绕产业配套需求,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化招商。试行“联合竞地”“土地+楼宇联合招商”等新模式,快速招引一批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
培育多极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落地,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高企量质双升,新增一批上市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产业链关键企业通过兼并上下游企业等方式做大做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芯片制造等领域开展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加快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基建”建设。深入实施“松山湖产业云”项目,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从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加快建设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
四、突出高水平规划引领,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民生福祉,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要以满足一流人才、一流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城市功能集中度显示度为目标,以构建三大核心区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打造与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城市环境。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完成中心城区规划,推动首批环境提升项目启动实施,打造多层次的特色慢行体系,构建中心城区雏形。深入推进北部区域中心的规划建设,推动万象汇、创意生活城新建改造,规划布局科技图书馆、北部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加大土地统筹力度,全面完成现有高新区范围内土地统筹,加快启动科学城核心区土地整备,解决生态园、东部工业园土地收储遗留问题。实施人行道、绿道照明提升工程,升级改造交通灯、公交站台等配套设施。巩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强化人才房筹储,在中心城区谋划建设人才社区。加强功能区人才房统筹共享,探索共建一批“蓝领”人才房,构建多层次人才住房供给体系,力争三年内增加人才房5000套以上。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绿水青山是松山湖的最根本优势。要高标准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升环松木山水库景观,优化松木山水库水体品质。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加强源头治理,狠抓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快建设儿童公园、水上乐园、科学家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提高松湖烟雨等一批核心景点品质,打造城湖相生、城绿相映的公园城市。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大力实施36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一批初高中学校以及幼儿园。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切的交通拥堵问题。推动新城路、环湖路、东园大道等全线交通整治。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疫情联防联控防线。强化医疗服务配套,谋划新建至少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启动南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举办建园2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谋划打造国际知名的松山湖科技文化艺术品牌活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五大专项整治。
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松山湖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要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破难题、增活力、促发展,切实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用好重大政策红利。用好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巨大红利,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重大政策率先在松山湖落地落实。抢抓我市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机遇,探索土地收储、闲置用地盘活的新模式,推动园区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深入推进国家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打造松山湖创新创业国际化品牌。全面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格局,提升粤港澳台合作水平,吸引科技、教育、金融、人才等高端专业资源集聚融合。
持续深化功能区统筹。加快完成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建立招商共享机制,构建研发和总部在松山湖,生产制造在相关镇的产业格局。构建立体投融资机制,建立功能区专项发展资金池。促进功能区公共服务共享,努力在集团化办学、政务通办、交通互联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第二轮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战”,加快“美丽乡村”改造,整合南社、牛过蓢、塘尾等古村资源,打造岭南乡村新图景。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拓展“深莞通办”渠道,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增设3个行政服务分中心。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预审制度,试点实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推广项目用地“标准地”和“带方案”项目出让,建立多部门“小围合”审批机制,进一步为投资“松绑”。探索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计划。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有限公司、松山湖控股公司以及生技公司错位发展、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六、锻造一支有冲劲、有锐气,与科学城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松山湖作为东莞承担国家使命的重大平台,代表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责任非常重大,任务非常艰巨,对我们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精气神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锻造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和扎实成效。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筹划开展系列庆祝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铸造推动发展的“硬核”铁军。落实好干部标准,面向科技创新主战场,抓好选育管用储各环节,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交流锻炼,建设一支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与科学城建设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建立容错纠错、正向激励和“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无论党员、干部、群众,无论本地人、外来人,都是推动松山湖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主力军,要善于凝聚干群合力,共同营造“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氛围。
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松山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改革在很多领域进入了深水区,既面临着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又面对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触动利益的难题。唯有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推动松山湖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的前辈通过奋斗,披荆斩棘,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干出了激动人心的辉煌成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还要接续奋斗,勇往直前,再现松山湖建园之初激情燃烧的岁月,推动松山湖再出发,为我市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走在全省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