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下属单位 > 中共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党建频道) > 学习路上 > 时评观点
南方时论:开启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未来

伶仃洋上,一桥跨三地;湾区融合,唇齿更相依。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强调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从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实业家建言兴建连接香港和珠海的内伶仃洋大桥,到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及至通车,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承载着三地民众数十载梦想,凝聚了上万设计者、建设者心血。作为“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集三地之力、融三地之智,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创下了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等多项世界之最,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超出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20年的设计,高105米、重3000吨的巨型钢塔的整体吊装,33个分别重量达8万吨海底隧道沉管的精准安放……一项又一项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攻关,支撑港珠澳大桥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成为引领我国交通建设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精品工程,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三地共同建设运维港珠澳大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回顾大桥从建设到通车的历程,不仅工程技术难度高,而且还面临粤港澳三地三种法律体系、三种技术管理标准,统筹协调难度大。从三地协商创新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到对不同技术规范、标准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再到边检查验模式的创新,港珠澳大桥集成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实现了三地优势互补,成为凝聚中国智慧的工程创举和机制创新,充分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自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以来,推动大湾区内的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重要议程。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展望大桥通车后的发展前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澳门的首个五年发展规划也对“大桥时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打造三地“一小时生活圈”的构想近在眼前。从3个多小时到30多分钟,缩短的不仅是车程,不仅是空间和交流的距离,更为香港、澳门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开辟了光明前景。

广东肩负着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任务、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总目标,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进一步密切了粤港澳三地的沟通与联系,为广东强化珠三角区位优势,向内强化对中南、西南等地的辐射能力,向外扩大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我们不但要在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下功夫,更要持续改革、扩大开放,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创新作为营造大湾区优势的根本路径,携手港澳构建更高层次更加紧密新合作,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国际一流湾区。

巨龙静卧碧波,既是中国能力的见证,也是联通香港、澳门和内地新时代开放发展的纽带。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更成为连通粤港澳三地、服务大湾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脉,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南方日报评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