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市主会场活动启动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举行。此次博物馆开馆实现了松山湖博物馆建设零的突破。
当天,东莞市获评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鸦片战争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的6家博物馆正式授牌。与此同时,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正式开馆,并由东莞市民政局授予“东莞市社会组织品牌展示点”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巴西科学院院士袁锦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市政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黄福泉,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董红,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莉,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共同为主会场活动启动和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开馆推杆。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正式开馆
园区文化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杨晓棠在致辞中表示,博物馆对一个城市文明和形象的提升、对城市影响力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大局的带动、对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东莞“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扶持引导,优化和提升东莞市博物馆结构体系;要以基础先行筑牢发展基石,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文化滋养。
欧阳南江表示,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正式开馆意义重大,标志着园区文化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是近年来推进园区文化建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充分体现了松山湖促进科技与文化协调融合发展的特点,为松山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能和文化支撑。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是园区首家正式备案登记的非有国有博物馆,实现了松山湖博物馆建设零的突破。其拥有各类馆藏文物523件套,以“历史+人文+欣赏+学习”的服务定位和“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专业服务、研究探索”的梯次发展目标,为东莞建设文化引领型城市添砖加瓦。
自2019年试开馆一年多来,接待到馆观众10万多人,国内重要领导和文化学者160多批。在此期间,国内外媒体对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的主题展览和学术研究进行了全面报道,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和业界知名度日益提升,成为园区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今年4月,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受邀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展览,与全国近20家文博机构联合提供文物展品。展览展出了4件来自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的文物,这是东莞市文物藏品首次走进国家博物馆,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次聚焦唐代窑业相关课题
110余件窑器文物惊艳亮相
当天,《器行天下》主题展览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推出,110余件泽潞及邢州窑器首次亮相,文物造型纹饰变化繁复、异域色彩浓郁、工艺精湛,这也是望野博物馆首次围绕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这一课题进行展品的系统展出。
“晚唐时期出现了军政管辖的形式,其军政单位便是昭义军。这一时期,邢窑已行销世界,当时的邢窑窑厂,正归昭义军管辖。”在展馆内,阎焰向来宾们讲解此次展览的历史背景。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中国古代陶瓷研究引入大历史时空,考察特殊手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对藩镇经济及政治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学术意义及艺术美学价值。
同时,现场还举办“从‘黑石号’到‘太行山’——晚唐华北窑业的国际化影响”主题讲座。讲座由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主讲,从史料、行政区划、地理空间、考古发现、海内外实物遗存等方面,介绍主题展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
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促进科技与文化协调发展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对优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松山湖在狠抓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促进科技与文化协调发展。松山湖先后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松湖书院、北部体育馆等室内场所和松湖广场、篮球公园、足球公园等室外场所。
未来,松山湖将不断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科学家园,大力发展包括望野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同时,通过出台文化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促进更多文博机构和文艺人才落户园区,为高质量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