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中国新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2015年在东莞市政府和松山湖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四方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简称机器人学院)。
机器人学院采取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大一开始,就通过课程改革,为学生设计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全新专业课程,采用世界一流大学通用教材,配备具有一流工程和实践水准的导师团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成为粤港机器人学院学生后,广东工业大学的黄伟杰就一头扎到全自动网球回收机器人项目的研究中。在粤港机器人学院里,授课老师不仅有大学教授,还有来自业界的导师,他们将专业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教授,学生则通过完成一个个的项目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我们和李群自动化的CTO每隔一段时间会见一次,他会告诉你产品的成本控制问题。”走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4楼是粤港机器人学院,其余楼层分布着入驻基地的初创企业。同在一栋楼,近水楼台先得月,黄伟杰常会跟楼内初创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吃饭探讨“创业经”,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公司最近的项目做得怎么样?”。
对于机器人学院的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
6月29日,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毕业生迎来结业仪式。
据统计,自2015年起已招收4届近400名学生,第一届80余名即将毕业学生中已有3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创业资金支持,另有5支学生创业团队即将进入孵化创业阶段。其余毕业生也均收到各大知名企业的高薪邀请,或在香港中文大学,米兰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粤港机器人学院的成功探索,为中国应用型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就此指出,近年来,广东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情高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全面铺开,产业学院建设领先全国,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专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工科建设经验模式,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认可。
东莞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成效突出,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贯穿产业发展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探索。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共建的粤港机器人学院,更是蜚声国内,为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广东新工科建设落地的典型个案,也为高校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范式。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有力促进粤港澳三地的工程教育合作,产生一批卓有成效的“新工科”思想和实践成果,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提供指引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