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这项以打造创新创业新标杆为目标的改革创新行动背后,汇聚了一座城市对于未来创新的追求与想象。 打通全链条创新体系,最终都要落地到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当中。在松山湖,以打造“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优质营商环境为基础,从强化松山湖功能区“1园9镇”统筹发展,集中资源带动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全产业链优质资源集聚,到不断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优质项目及团队培养和引进方式,再到完善城市配套,补足软实力短板,无不紧紧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转型;城市转型升级也能促进产业转型”的双螺旋结构在布局。在这样一个双螺旋结构指引下,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应运而生,将成为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当前,松山湖作为东莞经济新引擎,正呈现出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齐步走”,若干初创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松山湖围绕主导产业做好保链强链、做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业新动能持续迸发,并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 扶企暖企 政企合力加快经济全面复苏 近期,零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全国范围选择分公司的落地选址,经过多方面的对比考量,零犀(北京)科技已将松山湖作为重要选址参考地。 对于零犀科技而言,租金是重要的选址参考指标之一。过去半个多月,东莞市首批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陆续揭牌,其中就包含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这一项目的推出为零犀科技选址带来了意外收获,让其有了更充足的理由进驻松山湖。 低成本空间不仅吸引了一批外地优质企业的目光,也让一些扎根本土的创新创业型团队坚定了在莞发展信心。 在此次首批试点的三家低成本空间试点单位中,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尤为引入瞩目。按照计划,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安排1.5万平方米空间作为东莞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进行试点。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主要面向高成长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将给予租赁场地不超过3年、租金不超过50%直接减免扶持。 “松山湖是东莞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是自主创新的引领区。低成本空间的设立,将积极促进松山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优质项目承接能力,激发产业园区参与高质量协调发展。”松山湖招商引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后,松山湖将紧密配合市重点招商园区工作,本年内再拓展5万平方米低成本空间,推动高成长性项目发展,承接市重特大招商项目。 产业是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的基石。而松山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载体优势上,更体现在其“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新型政商关系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于部分员工来自省外无法到岗,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整个生产线流程无法正常运作。一个多月无法正常生产,还要全额支付员工工资,高标电子背负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因交通出行也受疫情影响,高标电子的主要产品“两轮电动车”销量相当不乐观,订单和成本的损失加起来高达数百万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了解到高标电子的困境后,松山湖产业局及相关部门领导到企业对接超过10次,积极协助解决困难。鼓励非疫情高发地员工尽快返莞,松山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出台企业员工复工复产交通费补助政策,对经批准以包专车、专列或专机的形式接回员工的企业,给予交通费三分之二补助;对重点企业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的返岗,则实行“特事特办”,协助企业畅通返程通道。 今年上半年,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松山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六稳”“六保”,出台系列撑企助企政策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随着扶持政策相继落地,园区企业产能正回归常态,并呈现出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以“拓空间”为突破口 保链强链推动先进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以来,“松湖造”扫拖一体拖地机器人——云鲸智能的“小白鲸”备受关注。 2020年首次参加天猫“6·18”的“清洁嘉年华”活动,上线30秒就卖掉1.3万台,活动还未结束商品已售空下架;继4月完成B轮融资后,短短两个月再次宣布完成C轮融资,云鲸智能正展现出颠覆清洁市场的实力。 就在同一栋楼的楼下,李群自动化生产车间内,数十台机械手臂正在调试和运作。李群自动化致力于小型、轻量级的并联机器人研发,公司已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并搭建了覆盖珠三角、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的服务网络。 在曾孵化大疆的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带领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内几大类创业团队之间相互支持,正在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极大地提高了孵化成功率。 过去四年,仅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 PARK孵化的机器人公司就超过50家,孵化成功率高达80%,其中就包括一大批小规模但富有生命力的高科技企业。 目前,松山湖已经聚集了400多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产业生态链条基本形成。而聚集效应的持续发酵,正与周边大科学装置等配套合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摇篮”。 当前,东莞坚决把“拓空间”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拓空间”方面,松山湖管委会于2019年9月16日正式成立松山湖功能区“拓空间”分指挥部。 松山湖功能区各镇中心区力争推动高层建筑群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阳台、空中连廊项目,鼓励线网管网廊道占用空间的开发利用。此外,还加快研究编制松山湖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功能区“1园9镇”的组合优势,聚焦产业协同分工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立足各镇实际,深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园镇产业互融、资源互补。 得益于此,松山湖功能区9镇近年来重大项目建设突飞猛进,正迎来发展千亿级产业的新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松山湖市重大建设项目共计49个,年度投资计划总额76.4亿元。松山湖功能区年度计划共需统筹243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107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22个省重点建设项目、108个市预备重大项目和6个省重点预备项目,总投资1796亿元。 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保链”布局过程中,通过核心企业带动“强链”,成为了松山湖“在危机中育新机”的典型现象。 “在对重点企业集中支持后,这个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也自然会跟着迁过来。”对此,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举例说,园区为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提供了从土地的供应,到研发人员的配套住房、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城市功能的支持,随之也带来了一种新趋势,即企业的重点研发人才以及上下游企业通过口耳相传,被松山湖优质的营商环境所吸引,越来越多地在这里集聚。 据东莞市统计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松山湖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1.29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工业投资63.28亿元,同比增长61.2%。其中,49个市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65.84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市下达目标76.4亿元)的86%,完成进度大大快于时间进度。工业投资等核心指标同比大幅增长,为未来产能形成重要支撑,显示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根基愈加稳固。 “加速推进先进产业集聚发展,是松山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刘炜指出,长期以来,松山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培育高精尖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拉长做全产业链,加快集聚一批上下游核心企业,进一步做强产业集群,全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孵化器升级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2019年成立,全年实现100万元营收、完成100万元天使融资;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逆势成长,一季度用户量猛增20多万,上半年实现350万元收入,预计全年实现700万—800万元收入,同比增长600%-700%……取得这样优异成绩的是一个学生团队——芝士校园。 2020年7月28日,东莞市“星火资本·梦想同行”种子计划大赛在松山湖正式收官,在来自全球近300个项目的比拼中,AI驱动的大学生在线咨询平台“芝士校园”从中脱颖而出。通过“种子计划”大赛的帮助,彼时还未硕士毕业的曾庆兴对接上了投资人。2019年底,“芝士校园”获得清湾资本与林润智谷的100万元天使投资,2020年4月获得追加投资款,并将在不久后入驻位于松山湖的林润智谷产业园。 “‘星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已经逐渐搭建起一个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加入。”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会长陈浩华说,接下来将引入联合孵化的创新做法,联合投促会、侨联会等多个机构,并融入青创的诸多元素,引进、培育初创企业,不断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作为一家数字创意企业,易宝软件承载着华为重要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务,2017年跟随着华为落户松山湖光大We谷。“第一年,产业园在租金场地上给予了很大优惠,并且拥有企业发展对应的配套设施和平台,这些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支持。”易宝软件一名负责人介绍,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诸多免租、减租政策,在关键时刻送上了“及时雨”。 过去3年,从年营业额首次突破千万,再到连续呈现大幅上涨,易宝软件在松山湖的高速发展,成为松山湖数字创意企业的生动样本。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信号也在强烈释放。 今年6月中旬,东莞首个数字产业扶持政策在松山湖正式发布。光大We谷作为松山湖唯一的“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其联合东莞市软件行业协会共建的“东莞市软件孵化基地”正式揭牌。 光大产业集团总经理刘伟权表示,光大We谷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益凸显。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超过400家,相关技术人员超过4000人,整个集群已呈现出龙头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创企业梯度分布的态势。 “种子计划”大赛和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的探索,正在成为松山湖众多孵化器提升孵化培育水平、升级发展的重要缩影。 据统计,目前东莞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2家,其中有国家级孵化器23家,而这23家中,有60%在松山湖。同时,松山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数量占全市66%,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占全市的45%,省级工程中心数量占全市的20%,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居全市第四。 随着创新资源快速集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益活跃,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也提升至21位,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 完善城市配套 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 一年前,李成从工作了两年的深圳龙岗来到松山湖,除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吸引他的是松山湖相对偏低的生活成本。然而,来到松山湖后,城市配套设施的缺乏一度让他有些苦恼。希望松山湖能够有更多配套设施落地,让自己“找到在都市的感觉”,成为了这个年轻人的期待。 土生土长的莞城人陈琪对乘坐城轨每周在市区和松山湖两地往返,已习以为常。目前在松山湖一所公立小学工作的陈琪,工作日住在松山湖,周末回莞城跟家人相聚,“我在松山湖,已经把万科生活城里的每一家店都吃过好多遍了,周末还是想回莞城,那里有更多娱乐和放松的场所。”由于松山湖生活配套设施相对滞后,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不少人的常态。 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轨迹或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根据规划,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跟随青年人的潮流,引进一批“网红”品牌,吸引青年人居住和逗留;社区同时将致力于智能化,实现5G全覆盖,通过智能识别、精确导航等技术加强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在推动社区便利化方面,将在社区周边建设中小学、医院、公园等城市设施,加快社区人才公寓建设,为入驻人员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 不久前松山湖召开的园区“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谋划”产业新城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要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以东莞全市为依托,以提升城市功能作为松山湖近期重点工作,对标国际一流湾区,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推动形成更具区域视野、创新潜能、生态与人文魅力的松山湖发展新格局,将松山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生态人文魅力的科技创新城,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松山湖正重点打造中心城区、南部科学城核心区、北部商务核心区、生态园、东部工业园五大核心区域,聚焦城市品质提升,优化完善园区空间布局。 同时,加快推动松山湖第二通道、环莞快速路三期、地铁3号线等项目的规划建设,重点谋划打通园区和深圳光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连接,并打通松山湖中心区与南部、北部、生态园、东部工业园的快速路网,与市内外城市主干道实现互联互通,着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此外,松山湖还将加快推动未来学校、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扩建等,确保北区学校和中心小学分校二期在2020年9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并增加学位4770个;规划建设国际化学校、双语幼儿园等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教育项目;优化医疗保障设施布局,与高水平团队合作,谋划建设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打造国际一流“医疗+康养”设施。 这一系列动作,必将补足城市配套短板,让松山湖变得更宜业宜居。 ■样本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打造创新创业新标杆 7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社区的正式揭牌,宣告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刘炜指出,这不只是简单的更名,而是以此作为松山湖创新创业新的起点,延伸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功能,全力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的新标杆。 作为东莞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原大学创新城范围)自2016年投入使用以来,东莞市相继与中科院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投入超过15亿元财政资金,在社区共建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东莞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等一批服务平台。在地方政府与东实集团、各新型研发机构等的共同服务下,社区孵化了飞思凌、启迪医药等400多家科技企业,招引了近20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为接下来进一步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区位来看,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地处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域,东至东莞理工学院,南至华为大学,西至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北至玉兰路,松山湖大学创新城为社区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拥有东莞为数不多集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优越创新创业环境。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运营机制上将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最大限度为创新松绑,支持创新发展。 借鉴深圳西丽、上海杨浦、香港科大等在三区融合上的做法,东莞市将加强社区与理工学院、东职院等校区资源和松山湖高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等园区资源的互动,打造服务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国际社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同时还是东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实验区,将通过制定专项政策,重点解决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问题,为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和全方位支持。 社区揭牌后,东莞将全面完善社区科技要素、优化社区环境配套,吸引松山湖乃至全市的优质项目、创新资源和科技活动优先放在社区,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孵化更多龙头科技企业。 预计到2025年底,社区将大量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公司、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科学家集聚创新创业;社区与校区、园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灵活,形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新经验;成为科创上市企业的新摇篮。 ■数读 ◎“硬核”暖企助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园区购地企业补贴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共审核通过74家企业申请,涉及补贴金额合计2061.7万元。松山湖计划投入4644万元帮扶企业减负,目前首批符合条件企业已完成资助。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减免企业人才住房、商铺、办公场地租赁租金3983万元。 ◎教育资源幼儿园17所,中小学12所,在校生4万多人,教职工5000多人。高校4所,在校生4万多人,教职工近4000人。正在建设和谋划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分校二期、松山湖未来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三甲医院1所,其他医疗机构36所,公立的医疗机构建成了“一中心六站点”共7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基本实现覆盖科学城全域。 ◎便捷交通松山湖有汽车站3个,公交线路48条,有效连接科学城内部各区域、东莞四大城区及大部分镇区。依托广深港高铁、佛莞惠城轨、深莞快轨、莞深高速、潮莞高速、南沙大桥等多元化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从松山湖科学城出发,30分钟内可达深圳机场、深圳北站,1小时内可达香港机场、广州南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前海合作区、南山科技园、南沙自贸区等重点发展地区,快速连线广深港三大国际大都市,迈入“一小时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 ◎商住配套已建成松山湖创意生活城、松湖万科生活广场、长城世家商业街、月荷湖商业街等商业载体,商业经营面积达35万平方米,商业经营主体约800家,已投资建成人才公寓项目10个,为企业员工提供人才公寓超过1.4万套。正在建设松山湖北部万象汇和松山湖南部滨湖广场两大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合计约43.7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松山湖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规划理念,目前已建成200公里的生态绿道,打造了松湖烟雨、月荷湖公园等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其中松山湖风景区已成为绿化覆盖率超过60%的国家4A级景区。 【撰文】张仕婷 刘慧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