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达:做长跑健将,让工业制造更美_创新速递_创新松湖 -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编者按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大湾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区域,松山湖在过去18年广纳英才,已成为全球创业者的乐园。 为更好挖掘湾区创业故事,展现松山湖各领域创业者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2019年,松山湖管委会与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启动《松山湖创业故事第五集之寻找大湾区创业部落调研》,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寻找从松山湖功能区走出去的创业部落,研究其群体特征、未来趋势和发展需求。 2019年11月起,南方+客户端开设《创业看松湖》专栏,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发调研成果。今天我们推出第11篇,关注东莞机器人产业领域的新旗帜企业拓斯达如何做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长跑健将,敬请垂注! 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热爱长跑,属于耐力型选手。27岁那年,他抱着打造自动化领域民族品牌的念头,一头冲进了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风险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用10年时间,将拓斯达发展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带领拓斯达从初创型企业一步步走上上市之路。长跑健将的个性在他的创业道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机器换人”成为了制造业内的时髦词汇。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64万台,系统集成行业规模达到606.8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国。以高效的自动化设备替代大量的简单重复工种成为一种趋势,这也证明了吴丰礼的选择颇具预见性。 2018 年,拓斯达通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及伺服系统的自主研发到本体自制,为客户提供方案集成业务等综合性服务,实现了56.7%的高速增长,成为自动化领域当之无愧的一颗“新星”。 在莞十余年间,吴丰礼的机器人梦不断延伸,见证了“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工业演变的过程,在广东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竖起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面旗帜。 白手起家创办自动化领域民族品牌 2001年,“星月交辉,群星拱月”成为各界人士形容东莞外向型经济出现的新名词。在2001年以后,转型开始成为东莞的工作重点,寻找新的产业支柱成为东莞的关键词。 那一年,21岁的吴丰礼刚刚从部队退伍,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东莞,并在东莞一家外企里从事自动化产品销售工作。由于每天坚持拜访四家客户的勤奋,吴丰礼赢得顾客的青睐,销售业绩节节攀升,很快就成为公司销售冠军,顺理成章拿到高薪酬、高待遇。 入职三年后,吴丰礼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的发展陷入了深思:自动化产品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但当时这个行业是外企的天下,国内在此领域没有自己的民族品牌,中国人即使把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有所改变。“我希望实现新的突破,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创造出民族品牌的自动化产品。” 打定主意以后,吴丰礼决定离职创业。以多年来积攒的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吴丰礼与负责技术研发的一位朋友开启创业之路。“创业意味着从头开始。”吴丰礼说:“由于在前公司离职前与其约定,3年内我不抢它一个客户,不挖一个人才。这等于说,我要放弃过去积累的所有人脉和资源。” 创业初期,吴丰礼和合伙人约定半年不拿工资, “为了省钱,我们买了两张办公桌、一台电脑用于办公,休息就睡在一张婴儿床上。结果没到一周,床就断了。后来我们去工地搬了些砖,把床托起来继续用。”至今想起创业初期那段艰苦时期,吴丰礼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为了节约成本,除油费、电话费外,公司几乎再无其他开销,直到第八个月,公司终于开始盈利。盈利之后,他们把钱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部分分给核心员工,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一部分作为流动资金。这样的安排确保了企业持续盈利和发展。 初尝创业后,吴丰礼挣到了第一桶金,信心愈发充足的他,决定重新投资,踏足自动化设备领域,怀揣着50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拓斯达。 那一年是2007年,吴丰礼刚好27岁。 在拓斯达注册公司之后,吴丰礼将股权做了重新分配,自己占67%,其他分给团队核心成员。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中,吴丰礼又不断稀释手中的股权,将股权奖励给骨干员工,如今吴丰礼的股份仅有40.37%。“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非常有凝聚力,并没有核心成员流失。” 紧接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这对于年轻的拓斯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过去,自动化属于冷门行业,当工厂企业有大批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使用时,很少会有人主动投资进行自动化改造。 “我们的设备刚开始也是卖给外资企业,2008年后,民营企业高速发展,一度有赶超外资经济的势头,我们才从外资市场转向本土市场。”吴丰礼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动化市场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 在此背景下,拓斯达提出自己的理念:“让工业制造更美好”,就是用智能系统代替人工,通过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把人从低端劳动力真正解放出来。 创新模式打造国内机器人生态圈 拓斯达成立后,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运营上又进行了不断创新:以前自动化企业仅仅是根据客户需求做方案整合——与客户谈妥后,外包给各供应商,拓斯达再统一整合。如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拓斯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优化,定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将各种机器组合成一套系统。 吴丰礼说,其实机器人的架构跟人差不多,机器人控制器相当于人的大脑,负责给机器人发出指令;谐波减速机相当于人的心脏,给机器人提供动力。“而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就是组合机器人这些‘器官’,为客户定制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在国外,控制软件、机器人本体、应用机器人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已形成健康的生态链。但在国内,本体商可能会找十几家代理商,而代理商会同时代理几个品牌,结果恶性竞争,拓斯达是国内机器人行业中为数不多可实现全产业链的整体全自动化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 “机器人产业链分为应用解决方案、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这三块在国外是分离的,但拓斯达将这三块全部打通了,实现‘三位一体’。” 吴丰礼说,国内市场正处在市场不成熟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竞争机制。因此,拓斯达的目标是打造机器人生态圈,实现行业的平衡发展。 制造业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技术沉淀的行业,回报周期很长,挣钱慢,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领域。可能是在部队练就了甘于寂寞、低调务实的精神,让吴丰礼愿意在这个行业踏踏实实干下去。也正是这份专注,让拓斯达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14年底,拓斯达挂牌新三板;2017年2月,拓斯达成功转板登陆A股,并入选东莞“倍增计划”。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年轻的拓斯达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让吴丰礼的机器人梦得以延伸。据公开报道显示,智能装备领域每年平均增长10%,而拓斯达保持年均40%以上的业绩增长。企业的规模一再扩张,2017年底,拓斯达搬进了新产业园,如今市值近50亿元。 搭建平台共享工程师智力资源 拓斯达的生产车间里,每天要处理30万条数据,这些数据“上云”后成为车间“语言”,为企业破解生产难题,使生产变得越来越智能。 “设备基本信息、设备运行数据、生产过程数据的收集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关键。” 张建是拓斯达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驼驮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说,从车间产生的工业数据正在为拓斯达创造新的价值。 拓斯达把所有订单分解成不同“数据”,通过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客户生产线上货物运行的速度、机器人的节拍等指标进行可视化,再生成方案,在生成方案后让各个数据对接公司内部的采购环节、制造环节、运输环节、交付环节,系统安排采购、生产以及后续的运输交付。 “目前我们在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张建说,依托数据化,拓斯达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与技术上不断创新、业务上不断拓展向对应的,是对于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突出需求。“现在智能设备的生产、工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架构有较高要求。”拓斯达机器人研发中心经理黄华说,现在拓斯达的大学生员工高达80%,连机械的装配环节对工人的要求也是大专学历以上。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逐步成型,高压高强度、低端制造、高危险性不再是车间一线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高薪酬的高端制造、系统化的精益生产等工业4.0场景,一大批高学历员工更愿意深入到车间一线工作学习、历练。 在拓斯达的机械手生产车间里,一款四轴机器人跟着早先设定的由10个点组成的轨道,进行定位、行走、抓取等动作。这款机器人是由王帅首次撰写的“命令”。 年仅22岁的王帅坐在机器人面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检测其运行的轨迹,一旦发现其运行异常或偏离轨道,就立马做出调整。2019年6月,王帅刚从海南大学交通运输(车辆运用工程)专业毕业,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为这款四轴机器人的核心设计成员。 在王帅所在的研发中心电气工程部的另一头,是拓斯达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负责机械设备后期的维护、前期的项目方案定制和对接。如何在生产线里合理配置自动化设备、以及为客户做定期的设备维护,这些都是产业工人杨检的职责。 “班里约60%的同学均在一线车间工作。”2019年8月,杨检才从武汉传播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就加入了拓斯达,几个月时间里他轮值过组装、检测等多个岗位,最终选定在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由于拓斯达的快速扩张,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数量同比增长了85%。为了让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拓斯达组织技能培训、定期考核等业务活动。 不过,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拓斯达仍然感到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高端设计人才十分匮乏。目前工业机器人方面相关的对口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均起步不久,而一个可以设计自动化解决方案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随着国内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旺盛需求,工业机器人企业之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拓斯达牵头搭建共享平台,希望能缓解人才紧张的局面,即联合了二十多家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商,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相关企业可以共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及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高端设计人才。 吴丰礼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工程师智力资源的共享,从而拉低整个行业当中工业自动化设计方案的成本。同时也能促使这些工业工程师更好的交流,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 在拓斯达这样的先锋企业带动下,东莞乃至全国的机器人制造行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未来趋势把握方面,正加快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具有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实力与无限可能。 【采写】陈启亮 叶永茵 【策划】黄少宏 视频、图片由拓斯达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