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湘的粤港机器人创业魔法_创新速递_创新松湖 -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编者按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大湾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区域,松山湖在过去18年广纳英才,已成为全球创业者的乐园。 为更好挖掘湾区创业故事,展现松山湖各领域创业者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2019年,松山湖管委会与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启动《松山湖创业故事第五集之寻找大湾区创业部落调研》,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寻找从松山湖功能区走出去的创业部落,研究其群体特征、未来趋势和发展需求。即日起,南方+客户端正式开设《创业看松湖》专栏,将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发调研成果,敬请垂注! 温馨提示: 2019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创业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万元!如果你感兴趣来松山湖践行创业梦想,赶紧点击页面上方横幅海报报名吧!
△戳上方视频 2019年,曾孵化了大疆的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更加忙碌了,几乎每周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帮助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团队创业。 在机器人产业基地里,从办公室到电梯的短短几步路中,就有年轻的创业者拦住李泽湘,把他拉到会议室里讨论了近30分钟,李泽湘从会议室出来后又步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工作地点。这已经成为了李泽湘工作的一种常态。 李泽湘的忙碌换来了成果,一大批富有创意的科技产品先后从这里走向市场。就在几天前,这个基地内两个在孵项目还同时入选《时代周刊》2019年度100项最佳发明。 当前,中国正处于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期,已连续7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巨大的机遇面前,李泽湘选择了主动出击,在松山湖领衔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他相信,随着产业园区的建成,几年后,一批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全球有影响的产品、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有望在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不是等产业发展起来,而是去创造产业” 李泽湘1961出生于湖南省蓝山县,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他被公派赴美留学,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完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这段学习经历让其体悟到美国大学深厚的工程意识和创业文化,也观察到了当时创业中的不足。 在麻省理工学院,两名机器人科学界大人物让其印象深刻。一是创立了波士顿动力的马克·拉博特教授,另一位是创立iRobot公司的罗德尼·布鲁克斯教授,二人的产品充满天才创意,但却无法量产,难以投入市场,这让李泽湘意识到科技产品市场转化的重要性。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也正是在这一年,李泽湘带着“想办一所大学”的想法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港科大,创办了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因为办一所学校并非易事,港科大的创办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彼时,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才刚刚起步。 1997年,顺德一家企业的老板买了一台设备,却运作不起来,到学校里寻找帮助,偶然间找到了李泽湘的团队,最后解决了问题。那时起,李泽湘开始思考如何把学校的科研与产业结合起来。当时,产业对于他们所做的研究需求还不大,如何使这些研究走出去,是第一个大难题,“不是等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而是去创造产业。” 两年后,李泽湘迎来了机会,与香港科大同事联合创立了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知名企业——固高科技,并担任董事长。他的团队花了差不多5年时间向企业做理念推广、运动控制技术的培训,同时也让自己的产品逐步成熟。如今,固高已成为机器人业内控制器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公司,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今天我到内地很多城市,一些新兴行业里面的装备公司,大部分是从深圳、东莞成长起来的。李泽湘曾回忆道,从早期的PCB钻床、滴灌设备到后来的半导体、LED设备,再到后来的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等,他们见证了整个深圳乃至珠三角装备产业的发展。 后来的故事已经被大众所熟知。李泽湘的学生汪滔创立的大疆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无人机领域的头号品牌,估值超过100亿美元,而李泽湘则是大疆创新的早期投资人和董事局主席。李泽湘的另一名学生石金博所创立的李群自动化,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家公司也已经在3C工业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 独具特色的机器人创新创业孵化之路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优势。”李泽湘曾这样总结道。 几年前,当李泽湘带着首批5名创业青年来到松山湖,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其中4人后来成为了至少拥有三四十名员工、产品销往全球的创业新星。 “80%的孵化成功率,这样高的青年创业孵化成功率在全球范围都罕见。”2014年11月,李泽湘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成立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云鲸智能、农业自动化团队恩茁科技、致力于利用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解决城市停车困难的松灵机器人、打造能超越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纳密智能科技……从此,一大批搅动行业格局的新锐企业开始破土而出。 基地专注于 “一个系统”、“二大产业”和“三个链条”的构建:“一个系统”即健康的可持续的学院派创业支持生态系统;“二大产业”指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三个链条”即世界一流潜质青年创业家培养链、机器人和智能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研制链、世界一流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链。 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基地搭建起了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为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努力建设一个面向内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打造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基地最大的亮点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的研发及创业人才为主线,孵化一批生力军和后备军企业,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据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短短三年多时间,基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机器人创新创业孵化之路。 统计数据显示,基地现有孵化实体80余家(引进53家创业企业和32个创业团队):培育了专注水上机器人的逸动科技、专注扫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专注超声波传感器的优超精密等一大批小规模但富有生命力的高科技企业;其中设立的机器人学院,三届招生人数达230人。基地还对22个企业/团队项目投入近亿元,并带动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入股数亿元。 在李泽湘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科研与供应链融合优势为“学院派创业公司”的崛起提供了优势。 “现在你有一个好创意,但一个月后全世界都知道,所以这取决于你的迭代速度和成本。”李泽湘坦言,他去过以色列、硅谷、波士顿等地,“他们的工程师非常了不起,但是迭代过程太慢了,没有像中国科技公司那样快速学习,在市场不断迭代。” 后来李泽湘又把模式输出到香港,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成立了“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此时,长沙、宁波等地了解到基地的模式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他展开洽谈合作。 创业团队形成互相扶持的生态循环 不久前,在松山湖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上,创业团队云鲸智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团队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差异化创新设计基础上,利用全球化互联网平台进行“众筹”生产,一款智能拖地机近期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支持。 而云鲸团队创始人张峻彬的创业经历,也与李泽湘有着密切关联。张峻彬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机器人设计,大学本科跟着国家杰出青年专家进行机器人研发工作,研究生继续进行超高精度移动平台研发。毕业后,他在李泽湘指导下创立了云鲸智能公司,并凭着对产品近乎“苛求”的差异化创新设计,研发出了备受消费者欢迎的全自动智能拖地机。 在云鲸团队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松山湖和李泽湘给予了他们重要的支持。“松山湖是一个可爱的地方,是一个很棒的创业的地方。”张峻彬说,得益于这里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地方支持,云鲸将继续朝着成为智能拖地机领域领军企业的目标奋力前行。 云鲸智能的创业轨迹在在机器人产业基地并非孤例。在这里,对创新的孵化培育已几乎实现了全流程覆盖:从机器人学院里积累理论与实践能力,训练思维,进行项目学习,到研究院的创业营探索可能的项目,随后孵化团队,最终成长为公司。这其中,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包括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供应链和资金的创业资源。 除了人才培养之外,李泽湘看来,还有创业模式的优势及多年积累的稳定供应商。李泽湘说,过去三年,在孵化基地,从工业零部件到装备、系统集成、消费市场、环保农业等领域已经聚集了大约二十几个团队,每个公司有独特的技术和市场经验,“新团队过来,只要跟这些人每个人吃个饭,问题就解决一大半。”李泽湘看来,基地里几大类创业团队之间相互支持,正在形成一个生态循环,比如固高的控制器设备可为李群自动化提供支持,李群自动化的设备又会支持大疆的电机产品生产。 这全方位的指导和资源支持下,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新孵化成果可观。 松灵机器人公司制造的多种型号和性能的移动机器人,利用激光导航技术和视觉定位技术,可以摆脱传统的磁条、二维码等束缚,在室内外完成自主移动和轨迹规划,替代人员完成巡检、运输、探查等需要移动的工作;而奇诺动力团队则致力于自主研发颇具科幻色彩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军事领域、工业领域、医疗领域等应用可以辅助负重、拓展肢体能力;胡桃科技则针对日常出行痛点,专注于智能电动滑板研发,生产出安全、便携又颇具个性的电动滑板产品。 此外,园区内的创新团队还涉及3D打印、深度视觉、早教培训、智能家电、智能环卫等多个研发领域,形成了类型丰富而颇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主动申请停职专攻高端装备研究 如今,成功创办或孵化众多知名科技企业的李泽湘,为自己定下了新的事业目标。去年上半年,他向学校申请两年停薪留职,对此他解释道,做出这个决定源于希望静下心来好好研究高端装备。 在李泽湘看来,过去40年,制造业很多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突破,但目前面临量到质和大到强的挑战。在他看来,未来高端的核心零部件、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高端机床、终端产品也有很大机会,智能终端则是终端产品中最关键的,这方面增加值至少是1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 李泽湘表示,做好高端智能准备,不只要有扎实基础,还要有敢想敢闯的年轻人、优秀的技工体系、高标准的稳定环境、精密加工设备、持续的资金投入,而这也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培育。 “全国有很多企业,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半导体设备,做各种不同设备的,或者核心部件的,做软件的,他们等于是在一个沙漠里面长出的,要长大,挺不容易。”李泽湘说,想看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梳理,把每个的问题找出来,帮助他们把发展的瓶颈理清楚。 此外他还指出,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的核心就是搭建完善的芯片生态系统。中国具备芯片产业的基础应用能力,但目前的关键点在于能不能以系统应用把芯片产业带动起来。之前行业心态比较急躁,没有意识到用系统带动和生态环节去做,出现“头大脚轻”的情况。 “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大家不要着急,感觉今天赶不上就没有机会了,机会永远在那儿。关键问题是我们怎样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 【策划】黄少宏 【统筹】陈启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启亮 见习记者 张仕婷 【摄影/摄像】孙俊杰 【剪辑】李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