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下属单位 > 创新松湖 > 创新速递
立足四大定位,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日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东莞将进一步举全市之力,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

        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一流的装置产出一流的成果。随着科学研究向深水区挺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聚集,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

        今年8月,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下称“BNCT”)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革新。

        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布局东莞以来,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实际上,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自旋霍尔磁性薄膜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同时也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气和催化剂等的前期研究。

        本次东莞出台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大科学装置群。事实上,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经在建设之中。

        “以大装置为核心,松山湖正在建松山湖科学城,纵观国内外的科学中心,也都是以大科学装置作为牵头和引领,东莞现在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说。

        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并是不孤立的“奇观”,而是一整套从研究手段到运行队伍,再到用户群体、产业衍生的长链条。《意见》还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大科学装置及其上下游链条,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坚实平台,在此基础上,东莞还提出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等。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推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东莞分布式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建设。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东莞将加快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围绕七大重点产业发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

        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电池研究团队负责人黄学杰最近接待了多批前来寻求合作的访客。因为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锂电池,相比于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有望使续航提升40%的同时,成本下降30%,在电动汽车、数码产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这一突出表现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登门寻求合作,其中不乏知名龙头企业。

        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则研发出具有优良理化性能的多孔碳化硅陶瓷材料,可承受1600度高温,以此制作的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我们过去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一旦到市场上去,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付超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原创性产品带来的突出竞争力,是松山湖科学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前,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清华创新中心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

        这些机构有力带动了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本地出现并落地转化。今年7月,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意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其中包括建设高水平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新兴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以及培育自有核心技术科技企业,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等。

        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7大产业,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集中攻关。

        同时,立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突出5G、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先进封测、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生物工程、高性能高通量材料制备等重点,鼓励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的用户企业、合作企业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项目公司,争取培育出一批科技初创型企业、未来型企业,引进一批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高精尖缺”创新型企业。

        在松山湖科学城,更多的原创性创新成果,正通过完整的创新链条实现落地转化,纸面上的论文,变为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带来最大化的效益,也改写着东莞的增长逻辑。

        集群化引进各类人才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上世纪,人们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全国各地人才南下广东的盛况。如今,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人才汇聚的模式已经从点对点的引进,向集群化引进转变,整建制、成规模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材料实验室的数百位科学家成为社区内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揭牌两年半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撑。

        除院士团队外,实验室还成功引进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等多名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创新样板工厂引进的18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实验室多元化人才队伍框架初步显现。

        “与同批启动的其他三家省实验室相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背后依托中科院物理所,以全所之力筹备、建设,有集团作战的优势。”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认为,高层次人才的“朋友圈”还可以发挥特殊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前来参与。业内专家的推荐和示范无形中形成了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提高了人才引进效率。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同样有来自中科院系统的超过400名专家学者,甚至专门挂牌成立“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其中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已经落户东莞,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者与参与者。

        人才团队的整个引进,往往为本地产业发展带来质的突破。光大集团合作引进的甘子钊院士团队,建立起了国内首个氮化镓外延片衬底材料生产企业中镓公司,随后一大批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先后培育起来。

        2013年底,光大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图公司,是半导体衬底材料专业制造商,核心技术就是从中镓公司分化而来。该公司研发的新型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年产能超过4500万片,成为该产品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

        十年来与甘子钊院士团队开展的深度合作,为光大集团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中镓半导体的成功探索带来北大光电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成立8年来,研究院获批110多项专利,为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同时构建“科技+金融+人才”的创业新生态。另一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更大制度突破,引进更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并且构建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

        以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更包容开放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尖端的创新人才,产出更一流的研究成果。通过借智借脑,松山湖科学城将逐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人文宜居地

        近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的商业综合体“佳纷天地”刚一开业,就成为社区市民争相打卡游玩的“网红景点”。松山湖佳纷天地引进了45家知名品牌,并且还引入松山湖首个巨幕影院。它的正式亮相,填补了松山湖科学城中心城区原本的商业配套空白,未来将发挥社区配套的服务作用,满足社区9家新型研发机构、400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3公里内的3所高校、12个住宅区超30万人的休闲娱乐与生活配套服务需求,助力打造松山湖“创新创业不夜城”。

        而在一周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扩建项目迎来正式封顶。经过扩建,未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将得到大幅度扩充,将由原有72个班3600个学位,扩容到144个班7200个学位,更好满足适龄学子的就读需求。

        在松山湖科学城,城市品质与社会民生领域近期不断传来这样的“好消息”,真切展现着科学城宜居性与舒适度的迅速提升。实际上,在本次发布的《意见》中,除了提到加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还给科学城的未来生活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意见》,松山湖科学城将进一步融入大湾区交通生活圈,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科学城布局轨道交通资源和设立站点,全力实现与大湾区轨道网络联通,加快与光明科学城的通道建设,强化科学城与滨海湾新区的快速联系,主动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内外交通将更加便捷。

        此外,科学城还将建设智慧城市标杆区域,以打造未来范式的科学家园为目标,加快全域感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智能化应用,优先在松山湖中心区、中央创新区建设示范区域。

        良好文化体验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方面,松山湖科学城也将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创新型的文化设施,建成大湾区知名文化消费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打造文化建设新中心和新高地。建设一批高品质的集演艺、展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全面提升松山湖的文化软实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