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下属单位 > 创新松湖 > 创新速递
2000万元资助加码新材料行业赛,陈东敏: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

    

创赛-3-1.png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是我国科研领域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不久前,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华为专场)暨2019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面向现场众多参会者表示。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本届大赛新材料行业赛两家主要牵头承办单位之一。除了大赛组委会设置的最高300万元创业资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还在新材料行业赛加码扶持,参赛项目最高可额外获得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技术、产业资源。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加快构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朝着关键材料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了诸多创新探索。

  科技成果如何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日前,陈东敏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创赛-3-2.png

  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卡脖子”问题

  2018年初,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以中科院物理所牵头,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高能所共建,总体规划1200亩,总经费预算约120亿元,首期计划投资经费50亿元。由院士王恩哥担任理事长,院士汪卫华担任实验室主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陈东敏从北京来到东莞,出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一职。

  陈东敏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与科研打交道,美国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加州硅谷、中科院、北京大学都曾留下他工作的痕迹。几十年间,他投身学海埋头做科研,也曾在硅谷创办企业,探索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内在逻辑。

  “敢拼、敢搏、敢赌、敢试”,被问到为何选择来东莞,陈东敏用了4个词来形容此地的氛围。他希望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探索出一套科技转移转化的有效模式。

  当前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西方先进国家通过芯片、机器或材料就可以中断一个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在陈东敏看来,如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我国科研领域面临的最大瓶颈,“我们有众多专利、科学文献,但制造业技术很多却依赖进口技术、先进材料、仪器以及工业软件。”创赛-3-3.jpg

  因此,松山湖实验室把发力点聚焦在“卡脖子”技术,尤其是材料领域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实验室设立的创新样板工厂平台就是促进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产业化,1年多来引入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项目包括新材料超快激光极端精细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仿生控冰冷冻保存材料等一批“硬科技”产业化项目。

  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有效路径

  让陈东敏感到困扰的是,我国对于科研投入大量资本,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症结在哪里?“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条让科技成果,尤其硬科技或者深科技成果转向市场的路径”。

  他分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或者科技创业失败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市场定位错误。技术发明者希望该技术能用到很多领域,但实际上在不同领域,同一技术的市场价值是不一样的,必须找到有重大价值或重大竞争力的产品,才可能成功切入市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由市场来牵引。基于这种考虑,近期实验室与同方证券合作成立产业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为实验室各研究团队的技术进行市场匹配,同时为技术研究提供方向指导。

  第二大失败原因是资本的失败,即经费用完后,后续资本跟不上。“现在实验室对每个项目投入很大,我们希望这些投入能够完成一个设定的里程碑后,资本市场就把项目接过去。”陈东敏表示,想要完成资本“接力跑”,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需要提前介入。这样可以有一批资本来合作、看项目,帮他们梳理市场方向、产品定位,提高对接成功率,同时降低资本风险。

  第三个失败原因是团队适配,也就是团队不能胜任成果转化全过程。目前材料实验室组织科学家学习创业过程,学习工程研发的管理过程,分析风险规避等;另一方面,给每个项目提供专利布局研究的方法,指导他们保护专利技术。

  “如成功地把这些机制建起来,相信今后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他表示。

创赛-3-4.jpg

  摄影:孙俊杰

  以企业为牵引带动攻关型研究

  除了由内而外地补齐短板,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资本对接,材料实验室也在探索开发另一种以企业为牵引的创新模式。

  很多企业有足够的市场、渠道,也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甚至有相应机器设备,但在原理方面的研究团队比较薄弱,许多基础性难题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因此,材料实验室正在尝试和企业共建工程中心,由企业提出一个重大需求课题,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利用自身平台,广泛对接中科院、高校和海外技术,一起把问题攻克。陈东敏将这种模式叫做“攻关型研究”

  针对即将启动的创新样板工厂第三轮项目引进,陈东敏表示,今后的引进门槛将提高,备选项目要先经过市场评估、资本评估、专利布局评估等多项把关,全部通过才能被实验室引进。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升级,不断提高要求,才能保证高成功率。

  为更好挖掘、吸引优质创业项目参赛,在本次赛事开赛前,材料实验室决定为参赛者提供最优厚的入驻条件,只要符合创新样板工厂“直通车”项目条件,即可跳过项目初筛、实地考察、专家函评等阶段,直接进入会议评审阶段。通过会议评审的项目可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由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技术、产业资源。

  人才是创新链条中最重要一环

  在陈东敏看来,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链条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主管项目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多纬度的思维,必须了解全过程,并且有开放的心态,招揽青年学者、青年工程师进来,把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补齐。”

  “招聘人才是成败的关键。”他坦言,人才资源不足恰恰是东莞面临的挑战。跟北上广深等地相比,招聘优秀人才难度非常大,如何通过新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机制把人才吸引进来,是东莞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材料实验室招聘时,很多人依然很犹豫来不来东莞。“我相信,随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不断完善,周边科技城及生活配套体系加快建设,这个问题将会解决,现在我们是处在比较艰难的阶段。”

  陈东敏表示,松山湖实验室找到发展方向和发展平台,是把人招进来的关键。如果项目成功走出去,有志青年自然就会进来。此外,他特别提到,粤港澳地区有非常好的创业公司,在大企业工作、有经验的中层骨干和工程师都应该尝试出来创业,跟科学家组合,组成真正能够开发下一代技术的创业公司。

  筑巢引凤打造综合性研发平台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南方光源预研项目也已经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式动工,未来此区域还有望引进或新建数所高校。构想中的科学城正加快成型。将这些构想比喻成一张拼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对于科学城未来的布局建设,陈东敏也积极参与,并提出很多见解。

  “如果这些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很难形成巨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如果把综合性研发能力建起来,就能带动研发,带动产业。”在陈东敏看来,东莞和松山湖未来的招商引资更多应该瞄准研发中心,而不是只招企业。他表示,建科研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入,但一个企业的研发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研发平台,中子源、光源、加工、测试、计算等平台都具备,可以高效开展各种研究,大大节约企业的研发成本,提升效率,那么国内外企业都会过来,高端科研机构也会过来,“筑好巢凤自然就会往里飞”。

  把研发中心建在东莞,就会把最新的思想带来,就会把人才带来,也会带来人才的流动。研发中心不断推陈出新,可以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增量,东莞地区的现代化产业就能做大做强。

  此外,在科学城布局方面,陈东敏建议,要布局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平台,能建立未来现代化科技产业快速升级的良好生态。

  【记者】陈启亮

  【见习记者】黄浩博

       【策划】黄少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Baidu
map